日前,中共中央组织部下发了《关于表彰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授予450名离退休干部“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其中,我区田和街道退休干部刘昌仁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也是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退休干部。
现年81岁的刘昌仁,是田和街道退休干部党支部宣传委员。自1994年退休以来,他退休不褪色,始终以高昂的工作斗志,长年累月跑社区、进企业,持之以恒发掘、宣传典型人物和事迹,指导协助非公企业搞党建,发扬传承传统文化,主动参加各种慈善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一名新时期老党员、老干部的崇高风范,先后获得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山东省模范老人、威海市十大杰出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从入党那天起,我就决定为党贡献一切、奉献一生。具体说来,就是党让咱干啥咱就干啥,还要干好!”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刘昌仁对党的拳拳之心。1953年,因报社采稿数量不足,文登团地委动员青年骨干向《文登大众报》投稿并兼当通讯员。尽管文化底子薄,对新闻报道一窍不通,刘昌仁还是二话没说,第一个报了名。这一干,就是60年。退休前,刘昌仁在本职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地搞宣传报道,累计在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发表稿件1000余篇。退休以后,刘昌仁被推选为田和街道老干部党支部宣传委员,又在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发表稿件近3000篇,作品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众日报》、《光明日报》、《今晚报》、山东省电台等媒体播出、发表,并获得了中国地市报好新闻二等奖、山东省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等专业奖项,为经济社会建设增添了精神动力,传递了正能量。
身为党的宣传员,除了搞宣传报道,刘昌仁还活跃在街道、社区、学校和居民楼宇,热情宣传讲解党的政策,宣讲革命传统、革命故事。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刘昌仁牵头组织18位老干部成立义务宣讲团,用最平实的语言、最容易被群众接受的方式宣讲党的十八大精神,累计宣讲130余场,推动了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贯彻落实。
刘昌仁是从街道多种经营办公室副主任的岗位上退休的,他退休的年代正是当地非公经济的萌芽期。如何发展壮大非公企业?如何引导非公企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刘昌仁没有因为退休,就放弃这些思考和努力。1998年,他主动加入非公企业光威集团,义务指导其开展党建工作。
在光威集团,刘昌仁发挥特长,以创办党刊为突破,逐步开展各项党员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先后编发《光威通讯》50多期,发展通讯员30多名,组织党员学习教育活动60多次,组建“党员突击队”等队伍7支,组织“生产线上过除夕”等党员争先实践活动40多次。到2002年刘昌仁离开时,光威集团的党员人数翻了两番,发挥了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政治引领作用,集团也从一个以代加工为主的单一生产渔具的企业,发展成技术力量雄厚、设备精良,是集生产、科研、经贸为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公司,并获得了省市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007年10月,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给“党让干啥咱干啥”的刘昌仁下达了又一项任务。他立足自身实际,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开始着手挖掘、整理、传承身边的乡土文化。
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通过一年时间的深入走访,2008年,刘昌仁召集了附近四十多名老文艺工作者,组建了“老田村群众文化工作者联谊会”。通过这个联谊会,刘昌仁定期在街道组织地方戏曲义演,以社区为单位,组织剪纸、面塑、钩花大赛以及“家庭文化作品展”,在当地中小学设立传统文化特色课堂,有力地推动了传统文化、技艺的发扬与传承。牵头成立了民俗文化促进领导小组,成员有三十多人,包括剪纸、面塑、草编、刺绣、戏曲等老艺人、爱好者等,凝聚了推动田和街道传统文化发展的合力。如今,田和街道已形成了以剪纸为特色的传统文化品牌,辖区8位剪纸艺人跻身中国剪纸学会会员,20余幅剪纸作品被英、法等国收藏,数十幅剪纸作品在国内外展评中获奖,田和街道办事处亦被授予“中国剪纸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
1994年退休时,刘昌仁每月只有一百多元的退休金,随着退休待遇的逐步提高,现在,刘昌仁的退休金达到了每月2400元。二十年来,无论是做党的宣传员、非公党建指导员还是传统文化传承员,刘昌仁都是义务奉献,没有拿过一分钱的工资待遇。相反,他还要购置摄像机、采访笔等设备,以满足工作需要。刘昌仁的女儿下岗、女婿患有癌症,一家人的生活并不富裕。但刘昌仁依然把爱心奉献给社会,快乐地实践着“草根慈善”。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向组织捐出一个月的退休金作为特殊党费。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他在医院住院,正好收到了稿费180元,他自己添上20元凑够200元,叮嘱老伴一定替他捐给灾区,尽一份老党员的心意。2013年雅安地震发生后,他又向组织上缴1000元特殊党费,支援灾区重建……据不完全统计,自退休以来,刘昌仁共向社会献爱心十余次,累计捐款近5000元。
每当这位身体羸弱、体重只有九十多斤的老党员向灾区、向弱势群体伸出关爱的双手,都会带动身边其他人加入到公益慈善活动中来。更多的人则是从刘昌仁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刘昌仁常以小蜜蜂自比——立准人生目标,牢牢把握方向,触角敏锐发现社会新貌,勤奋工作直到动不了。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然而,刘昌仁却退而不休、老有所为,用他春风化雨、朴实无华的行动,生动诠释了“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美丽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