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要闻>基层播报

[初村镇] 在石岭院 追寻风雨印记


    在高区初村镇院上村流传这么一句话:“先有石岭院,后有文登县。”石岭院是何物?清光绪二十三年编纂的《文登县志》记载,“寿峰寺,今曰‘石岭院’,在城北50
里。建置无考。”石岭院曾是初村镇域范围内的一座古庙,院上村和临近的院下村皆因此古庙而得名。

时光荏苒,石岭院早已不复存在,而在院上村和院下村还分布有清代至上世纪初的古民居建筑群。在此次“乡村记忆”工程普查登记中,登录了4处历史文化街区,院下村古民居建筑群名列其中。

院上村 古刹文韵700

据《威海市志》记载:院上立村于元末,当时高姓自今海阳徽村来石岭院侧立村。

《文登县志》则对石岭院有记载,石岭院在古时叫寿峰寺,元皇庆二年(1313年)重修,清雍正二年再修。据此可知寿峰寺是创建于元朝的一座老寺庙。


位于院上村的石岭院旧址。 

石岭院旧址上的老房屋檐下还有花纹瓦当。

来到院上村,在86岁村民王振华的指引下,记者在村西寻到一处极具时代特色的四合院式的老房子。一共5间房屋,正房、东西厢房各一,大门左右两侧各有一间。所有房屋都是石头房,朝南的门楼是淡蓝色的,上面还有三个雕花门簪,看起来十分精致。所有房屋的墙基是都由长石条按照一顺一丁的方式砌成,青砖砌成拱形窗,窗棂是木质,正房屋檐下还有花纹瓦当。

记者注意到两大块石门枕和两个石鼓散落在院内,东厢房的东南角墙上还嵌着一块原“寿峰寺”石碑。“这些都是当年寿峰寺的建筑构件,在旧址上的房屋是上世纪20年代后改建的院上村学校。”王振华说他就是这所学校的退休教师,可以说见证了寿峰寺在近现代的风风雨雨。

“初村镇在古时有很多寺庙,其中寿峰寺是最大的一处。”王振华说,他从小就在老庙附近玩耍,在他的记忆中,当年寿峰寺有前殿、后殿、大殿三幢。中间是大殿,宽大高矗,屋檐四挑,禽兽雄立,姿态活泼。墙壁绘制的图案,横梁与枓栱木工的雕刻,都很精美。庙内泥塑有关公、马童、判官等个个面容生动逼真、姿态严肃雄壮。除此三座大殿外,周围还建有寝阁、库、馆等二十多间。

“这座庙到底是何时何人所建,没有考究过,但俺觉着历史很久很久了。”王振华说,他小时候在古庙前见过一块大石条,上面很多石洞,是长时间滴落的流水所致。

在残存老屋的墙壁上,至今还能看到“好好学习”、“力争上游,攀高峰”等模糊字迹。据王振华说,寿峰寺曾于1921年和1953年时两次改建为学校。“上世纪20年代初,直接在用老庙的屋子做了学校,校名就叫寿峰寺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拆了老庙,改建成了当时的新式房屋,学校也改名为院上完全小学,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解散。”王振华说老学校可了不得,是当时文登以北的第一所学校,培养了很多人才。

“学写对子、拉手风琴唱歌、发乐谱教乐理等等这些都是学习内容。那个时候教学质量很高,毕业后就可直接去做买卖或者干工作。学生会从大老远的地方到这里念书,中午带着干粮在学校里吃饭。”王振华回忆道,学校在解放前的时候包括小学和初中,到了上世纪50年代后只剩下小学了。学生最多的时候有100多人,一共10多位老师。

据王振华讲,2005年前后,从台湾来了一位80多岁的老人,说是曾在这里念过书。老人还告诉村民说当年庙院正中还有一棵百年核桃树,有五米多粗,高大的树冠可以遮盖半个庙院。每逢酷暑,核桃树下能容几百人乘凉。秋后,树上的核桃则压满枝头。抗日战争初期,这棵核桃树被制造枪托而砍伐。

院下村 古民居建筑群300

《威海地名志》中记载,院下立村于清康熙时,当时姜姓由今环翠区姜南庄来院上村东南立村,由于村庄地势低于院上村,故名院下。

院上有古寺石岭院,院下则有古民居建筑群。

来到院下村,古民居建筑群位于村中间,占地面积大约1700多平方米,数量大概10余座。老房子多坐北朝南,其中八座排列整齐,形成南北两排,其余几座零星分布在这两排房子周围,可以看出初建时经过了统一的规划。


院下村古民居建筑群有300年历史。

80岁的村民朱彩滋就在其中一栋老房子里居住,“俺20岁嫁到这个村时就住这,房子至少有100年历史了。”朱彩滋说,村里还有比她的房子历史还老的,有的已经超过了300年。 

和石岭院类似,院下村古民居建筑群大都由大块石头砌成,胶东风格浓郁。村中现存古民居建筑群主体结构较好,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有些房屋的屋顶受损。但大多数房屋的屋顶已经更换为红瓦,只有少部分房屋还是茅草屋顶。 

记者在对院下村的采访过程中,还听到了几则发生在该村的抗日故事。 

78岁的院下村村民孙守明说,上世纪40年代日伪军听说院下村有共产党,便到村里扫荡。先是把村长抓起来,询问共产党藏匿的地点,并威胁说,如果村长不说,而他们自己找到了,会杀了村长。 

面对日本人的威胁,村长还是没有说出村里那名共产党的住处,并设法找其他村民通风报信。后来,当日本人扫荡到那名共产党的住处时,他正好从后门偷偷溜走。没找到共产党的日本人拿村长没有办法,威胁了几句,便把他给放了。 

《威海市志》里也有关于院下村的抗日史料记载:1944年,我市境内抗日武装配合胶东区对敌秋季攻势,主动袭击日伪军。当年8月12日上午,东海军分区直属三营和文西独立营在二龙山北设伏,截击到北店子、院下一带抢粮的伪军,毙伤伪军43人,生俘伪军副大队长以下21人,获迫击炮1门,轻机枪1挺、长短枪20支,子弹3000余发;八路军牺牲4人,伤24人。


(高区新闻宣传中心提供)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