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倍增”563“战略的深入推进,高区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居民需求等都在时刻发生变化,完善医疗、卫生等社区配套,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成为高区社会事业管理工作的迫切需求。
“要着眼长远,科学规划,高标准、严要求地推进社会民生项目建设,大力保障新建社区公共用房使用要求,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及水平,让百姓享受到更加舒心、顺心、便捷的社区服务。”6月4日,高区党工委书记刘伟在实地调研社会事业重点项目工作时提出明确要求。
社会事业工作关系全区百姓福祉,高区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社会事业工作合格与否的最高标准。不断向其他区市开展调研学习,认真找差距、查根源、补短板,敢于正视不足,坚定发展信心。通过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完善配套设施、增加社区服务场所的文化内涵,全区社会事业工作在稳步提升。
城市社区 贴心管家更周到
社区是一个“大家庭”,在百姓眼里,居委会是距离他们最近的生活“大管家”,社区的服务水平好,就是政府的服务好。
田村社区是高区较早进行旧村拆迁、改造的村庄之一,原来的社区办公用房空间较小,服务功能不全。区管委抓住旧村改造时机,借鉴先进地区工作经验,并结合区内实际情况,对田村社区服务中心的社区服务建设,在设施配套和管理运行上给予充分指导,将中心作为全区城市社区建设的“标杆”进行标准化、规范化打造。改造后的中心总建筑面积6100平方米,总投资1150万元,服务人口5000余人。
记者近日走进新建的田村城市社区服务中心看到,明亮宽敞的“一站式”服务大厅,技能培训、失业盖章、困难认定、组织关系接转等十多个办事窗口依次排列,工作人员正耐心地为前来办事的群众解答问题、办理各项事务。
在社会救助窗口,一名居民正在填写材料、办理事务。说起大厅的变化,这位居民微笑着说:“最大的变化啊,就是效率提高了!以前300平米的办事大厅,一来办事儿总能遇见满满当当的人,问事儿的、唠嗑的、乱哄哄的干啥的都有,工作人员得劝好一阵子,其实就是地方太小了!”如今的办事大厅把各类事项的办理工作设在一楼,宽敞的等候大厅,滚动的电子提示屏,服务功能更加细化,也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
“服务中心最早的一波‘客人’六点就来了,大姨大叔们起的早啊,买完菜就来了,玩儿牌的、跳舞的、上网下棋的可热闹了,累了还能起来到隔壁屋看看老姐们、老邻居都在忙活啥。中午,想在这儿吃饭了,中心还帮助统一订餐,饭后不想回家的就在楼上睡会儿,老人们都挺喜欢这样‘前呼后拥’有个伴儿的。”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
不仅如此,区管委还为辖区居民“量身定制”了日间照料中心、书法绘画室、民俗创作室、舞蹈室、棋牌室、图书电子阅览室等十多个功能区域,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民生服务以及老年人日间托养、休闲娱乐等多样化服务。
满意,无法一蹴而就,更没有上限标准。不断细化百姓需求,不衰减为民服务的饱满热情,才能赢得百姓一个又一个交口称赞地“好”。
农村社区 留守老人有人管
越来越多村里的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得不到子女及时照看,几位孤独的老人在村口默然地望着远方,成了不少村庄里最触动人心的“景象”。高区初村、双岛两个镇街,也面临同样问题。
如何让留守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高区借鉴其他地区养老机构的先进管理经验,积极构建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互助养老模式,兴办农村养老福利机构,使这一社会问题得以逐步解决。
《威海市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规定,到2020年农村幸福院要覆盖所有农村社区。《威海市2015年目标绩效管理考核工作实施细则》要求,2015年农村幸福院建设要覆盖60%的农村社区。今年,按照市里要求,高区坚持“村级主办、互助服务、群众参与、政府支持”的原则,在初村镇朱家寨村和双岛街道的海庄村新建2处农村幸福院,计划上半年完成1家,下半年完成1家。
农村幸福院建设资金筹措采取“集体筹一点、个人掏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办法,立足于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生活照顾、日间休息、休闲娱乐等综合性日间照料服务等公益性活动。
记者走进新建的朱家寨幸福院了解到,幸福院总投资125万元,占地2亩,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设计床位20张,采用独立户型两层设计。内部一层设有休息室、厨房、餐厅等功能区;二层设有休息室、会客厅等功能区。目前工程已进入室内装修阶段,装修完成后,村里将购置必备的家用电器、厨具、桌椅、被褥、床、太阳能、吸油烟机等生活用品,并配备健身器材、棋牌等文化娱乐设施,6月底前配备设备全部到位并投入使用。建成后,将为本村200位60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服务。
“投入使用后,幸福院的水、电费用由村集体负担,并采用‘互助服务’的模式,也就是咱们平时说的年轻的老人照顾年老的老人,小老头(小老太太)照顾大老头(大老太太)。”初村镇副镇长孙创介绍说。
据工作人员介绍说,幸福院还将根据老人个人特长、性格、身体状况等,成立卫生监督、安全检查、文体活动等活动小组,充分调动老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效发挥老人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优势和作用。幸福院优先保障有需求的特别是因子女长期外出务工经商或外迁,身边无人照顾的留守、独居老人和散居的五保老人,并逐步扩大到其他老年群体,而不仅是“五保”对象。
在后续的管理中,村委将积极引导、构建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互助养老模式,在运营方面多下功夫,保证幸福院的正常运行,提高幸福院可持续发展能力。
据悉,目前高区累计建成农村幸福院8家,年底前覆盖率达到95%,提前超额完成全市考核要求。
医疗卫生 勇于创新不断提升
初村新城区域作为承载工业倍增“563”发展战略的重要腹地,是全区产业集聚区、高校集中区、人才汇聚区。针对科技城医院(初村镇卫生院)基础薄弱、医疗设施简陋、人员不足等困境,高区着重长远谋划、先急后缓、分期推进,对初村镇卫生院进行升级改造。积极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调研,在财力紧张情况下,购买先进医疗设备和器械,在编制紧张的情况下,面向社会招聘医疗专业人才。对现有医护人员,在提高岗位待遇水平的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培训,邀请省、级市专家来区讲课,到上级医院进修25人次。鼓励与高等医院合作,注重引进“他山之石”,利用他们先进的医疗资源提升自身医疗服务水平。
科技城医院不断加大对辖区企业和村民的医疗卫生服务力度,扩大服务范围。主动对接服务区内企业和高校,为广大百姓和居民提供了必要的医疗服务和保障,赢得了百姓的口碑。为了满足进区企业的需要,组织为企业职工提供进厂查体服务,让老板高兴、职工满意;在威高企业内部设立卫生室,对重点企业进行专门服务。
据悉,为了能让职工享受到高质量、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自2013年1月份,威高医务室就开创了“家•温馨病房”服务,对就诊职工嘘寒问暖,在闲暇时候陪他们聊聊天,消除他们就医的紧张情绪,使他们不出单位大门就能享受到医院的医疗服务。温馨病房自设立至今,获威高集团职工一致好评。
记者来到北山村卫生室,卫生室张翠荣医生手机24小时待机从未关机。村里的张仁汉今年76岁,自从查出患膀胱癌,每天上班之前张医生都要先去他家为其输液,输液完毕,电话通知,再去为其拔针,从未间断。
除了公共医疗服务,卫生室还承担着大量的公共卫生服务,包括慢病随访、专题知识讲座、用药普及等。1-4月份,高区为500名农村妇女开展了“两癌”筛查。
驾前村卫生室里,患者纪数虹大姨一边输液一边抢着对记者说“这里的医生、护士真好,我糖尿病有些年了,自己都麻烦的不行,他们都不嫌老婆子烦,隔三差五的去家量血压、检查吃的药、吃的饭,真细啊”。
像王友华、张翠荣这样的驻村、企的医生,被百姓和企业职工亲切的称为“新农村赤脚医生”,每个村里都有他们心心念念牵挂着的患者,没有严格的上下班时间,更没有准时的一日三餐,他们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让百姓“小病不出村”,实实在在的解决村民就医不便等问题。
据悉,区管委新建和完善了初村镇、双岛办事处的12个农村一体化卫生室,实现两个区域全覆盖,解决42个村村(居)民看病问题,提高了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强化执行力,全面抓落实。为把全区社会事业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高区加大考核力度,实行月检查、季度督查、半年及年终考核的长效机制;对在全区考核后3位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负责人约谈,每降低考核标准1个百分点扣减1%的补助资金;对于在全市考核末位的卫生服务机构限期整改2个月,如再次验收仍不合格,将其末位淘汰等六项措施,切实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做好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社会事业工作,永远在路上。下一步,高区将进一步提升、细化、加快社会事业各项工作,把加大公共设施的硬件投入和加大服务人才的软件投入相结合,不断提升为群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把增进百姓福祉、提高群众满意度,作为社会民生工作的重要前提。
(高区新闻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