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要闻>基层播报

[双岛街道] 前双岛:古迹今貌一时新

前双岛,南距双岛街道筹建处2公里,西接双岛湾,北与张村镇的和徐疃、后双岛两村搭界,西北与双岛西山为邻,东南与羊亭镇大西庄接壤。占地约83.3公顷,有村民701户2035人。
    相传明永乐年间,有沙、刘、姚三姓先后来此居住;清嘉靖年间,江(后改姓姜)、陈、毕、丛、孙等姓也先后来此定居。原以村西北方海中对峙的两个岛屿得名双岛,后因北村也称“双岛”,为区分计,以本村居南,始名“前双岛”,北村遂名“后双岛”,及至今日。
    从明弘治年间建村,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前,前双岛属登州府文登县。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后,属威海卫第五区。1930年国民政府收回威海卫,前双岛隶属威海卫第三区。1938年日军侵占威海卫后,前双岛划归双岛联保村。1945年威海卫解放,前双岛隶属威海卫市里口区。1950年3月转隶昆嵛县第十三区。1952年划归文登县羊亭区双岛乡。1956年划属威海市羊亭区张村乡。1958年划归威海市田村人民公社。1984年划入张村镇。2012年9月底,归属威海市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双岛街道。




              抚古追今 古迹中的美丽传说

伤马店


    伤马店由来已久,是对双岛湾东南岸傍山处一高坡——大概就在今前双岛——的口口相传。 
    传说很早以前,一财主在此开店,养了匹健壮白马。一段时间,店主连日早晨均见白马大汗淋漓,感到必有缘故。于是,夜半起身,暗中观察,窥见白马夜食一饱,脱缰腾空,直奔双岛湾上,与黑蛟厮杀。彼时此黑蛟,盘踞双岛湾兴风作浪、袭船食人,成渔民大害。白马乃天宫神马,降凡为民除害。白马整夜与黑蛟厮斗,几晩不分胜负。主人发现,交战中白马前额鬃毛乱晃,以为遮眼。即于次日,剪其前鬃,自认为能明神马目、增加战力。不料弄巧成拙,马眼失去保护,遭黑蛟毁瞎,败下阵来。经此,该地遂名“伤马店”。  

潮水庵  


    潮水庵位于前双岛村西偏北200米,临海湾,传因明弘治年间海水涨潮时,这里常被淹没,所以人们建庵以退海潮,据说庵起潮退,由此得名。
    庵院东南角有一棵直径1.2米、冠5.5米、高15米的大银杏树,现枝繁叶茂,经2004年环翠区政府挂牌确定树龄为500年。曾有尼姑主持“潮水庵”近百年。1932年被艾山庙派来的于老道主持,1941年由前双岛接管。当时庵内供奉有龙王等塑像,东墙外有尼姑坟。但庵内塑像在上世纪中期被砸毁,尼姑坟也在1977年学大寨、整样板田时被拆。
 

前双岛小学校  


    1918年前后,为使孩子们能读上书,在原潮水庵的基础上向西向南扩建了一处25间房的学校,后命名为“前双岛小学校”,原刻校名立石横扁现保存完好。学校是当时由前双岛大队委派丛树芳为总监工,由原卧龙大队(现属威海高新区双岛街道)瓦工队承建,直至1986年被归并入双岛完小,历68年,扫盲育人众多,至今为众多中老年人的共同心理家园。

牌坊 


    道光十七年授皇封,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承建,牌坊宽78米、高12米,横扁为“姑媳同坊,两世接孝”,下方小扁“洁于清水”,建在村东南离村百米处,后来被拆。

家庙  


    起自清雍正与乾隆治世之交,按建庙时间排序,最早的是姜家家庙,位于现前双岛夹西河十字路口桥的东北角,当时三间带院房占地约90平方米。老丛家家庙位于现夹西河桥西北角,四间带院房,占地约130平方米。新丛家家庙位于现夹西河桥西南30米,四间带院房,占地约130平方米。陈家家庙位于前双岛村北街38号,三间房占地约50平方米。
    以上家庙现已不存在,具体拆除时间不详。最近的是位于现前双岛村广场南端孙继福商店和徐传宝家楼房之间的原李家家庙,共五间带院房,占地约160平方米,后来做过前双岛小学的一年级教室、村办供销社、医疗室等,2000年村级规划时拆除。

大房子  


    建于1973年,曾一度为辖区地标性建筑,人称看见“大房子”,就知到双岛了,被确定为市级保护文物。2014年经村委修葺一新,仍作大礼堂使用。
    “大房子”的诞生,与前双岛村一向活跃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前双岛人的乐观与活力,也集中体现在对文艺的热衷上。早在解放前,前双岛就有春节办小耍会庆年的习俗。解放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善,加上政府的重视提倡,前双岛的文化生活加速丰富和发展。1973年,以打造全天候的演出场所为出发点,前双岛在现沈阳路西侧建设了一所长50米、宽18米的“大房子”。
    30多年来,“大房子”见证了前双岛文艺形态从小耍会、秧歌队到集歌曲、舞蹈、小品、戏曲等为一体的高水准演出的嬗变。前双岛大房子,是当时威海西部最大最气派的一所大房子,被威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认定为“具有胶东地区大集体时代建筑特征、属于富有特色的二十世纪文化遗产。”2009年12月30日,被威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保护文物。

人杰地灵 日新月异大发展


    以1984年脱离公社体制、实施分包到户为界,前双岛的经济社会面貌为之一新。从1985年首个村企“砖瓦厂”开办,到1989年自烟台引进生产线成立乙炔气厂,再到2008年成立双鑫挖掘队,继而以挖掘队为基础成立石子厂、建筑队,村集体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秉承“民生为重”的理念,前双岛不断优化发展社会事业。2000年进行村级规划,在改善村居条件的同时,对进村主路实行了拓宽疏通,两侧实施了商贸街建设,路南大房子以西的系列二层楼商铺,促进了今日集商店、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商贸繁荣,连张村集也被吸引过来,上午到张村赶早集,下午移至前双岛赶晚集。村里现在的三层楼带院老年公寓,也是2000年规划盖成的,先作村委办公室使用,2005年改建作老年公寓,由村妇女主任兼任负责人,聘用专门服务人员8名,里面水电暖齐全,凡60岁以上村民自愿入住,吃住免费。为解决墓地分散,易发火灾的问题,2010年起斥资修建容纳千坟的大型公墓,降低了火灾隐患,促进了文明祭扫。以统一征地为契机,村里2007年、2009年先后以“村补一半、村民自己出一半”的方式,为全体在职和离职村企职工办理了职工养老医疗保险、为农民办理了城镇保险、为60岁以上老人办理了大龄保险,很好地解决了村民后顾之忧,提升了百姓幸福指数。
    2012年底,前双岛村将2006年后一度出租做超市使用的“大房子”收回,重新装修恢复做大礼堂使用,安装了大型LED电子屏,新增了音响乐器,实现了文化场所的提档升级,保障了年节演出、“三八”节集体广场舞等活动的开展。中断有年的前双岛吕剧团也得以重新成立,经努力,30多人的剧团业务精进,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前双岛西邻双岛湾,处在开发核心位置,被首批列入棚户区改造计划。临双岛湾土地,已在2012、2013年被全部征用,2015年贯通的双岛东路即从此经过。
    前双岛人杰地灵,涌现出抗日就义的陈学财、李振华,解放战争牺牲的王言滋、从树成、李才端、王锡言、姜登玉,抗美援朝殉国的陈学江、丛鼎滋等英烈。秉承他们遗志的前双岛人笃敬有为、勤劳勇敢,正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抢抓机遇,自觉参与服务开发项目建设,积极投身双岛湾城市化进程,从而推进本村的城市化进度,在深刻融入双岛湾开发共建共享的过程中,建设崭新前双岛。


 

 (高区新闻宣传中心提供)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