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要闻>时政要闻

盘点民生实事 细说幸福生活

高标准打造恒山实验学校、建设群众满意的科技城医院、5个老旧小区“术后”展新颜……2016年以来,高区围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为民理念,全力夯实民生基础,增强教育、住房、医疗等各项民生福祉,全区民生投入超过1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74%。其中,将教育列为民生“一号工程”,利用国家大班额补助计划,一次性投入6亿元,全部启动“十三五”期间计划建设的5所学校,共享发展理念在高区得到充分践行。
 

   ■关键词:教育

   “一号工程”持续发力


   2016年秋季新学期投入使用的威海恒山实验学校,让全校师生兴奋不已:不仅看上去高端、大气、上档次,而且还很智能——在全国率先打造智慧教育、智慧管理、智能安防“三位一体”的智慧校园。

   威海恒山实验学校的升级改造,是高区教育大投入大改善的一个生动缩影。自2015年起,教育被高区列为服务发展、改善民生的“一号工程”,“十三五”期间计划投入6个亿,全面改善全区中小学教学条件,对威海恒山实验学校、沈阳路小学、高区一小等学校进行改扩建。

   硬件跟上的同时,高区大力提升教育软实力。2016年,高区管委投入100万元,组织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赴华师大、北师大参加高级研修,组织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学科培训和新教师培训,累计培训2000多人次;实行校长和骨干教师“刚性流动”100余人次;在全市率先试点“面试前置”方式,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优秀中小学教师77名,各学校师资力量更加均衡。此外,为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高区以高区一中、威海九中、神道口中学三所初中为龙头,打造“1+N”中小学三大学区,通过实行捆绑式评价和差异化考核,实现教学设施资源、师资力量、教育科研共享共建。


   ■关键词:医疗

   打造群众满意的基层医院


   2016年11月初以来,来到市中心医院高区科技城分院就医的群众发现,威海市中心医院安排神经内科王远臣、肾内科宫本凤、泌尿外科刘长明等三名专家在此坐诊。针对周围村民情况,科技城医院特别安排了常见病专家,每天早上8点到下午4点都是专家坐诊时间。

   2016年11月16日,高区管委与威海市中心医院签订协议,双方将携手共建威海市中心医院高区科技城分院,打造区域医疗联合体。作为一次全新的尝试,按照二级甲等医院的标准,高区从人力、财力等方面全面支持科技城分院建设,进一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让初村和双岛区域的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

   2016年,高区在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上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通过盘活原双丰大厦兴建了全市首家高端妇产专科医院——盛丁莲华医院,医院拥有五星级硬件服务施舍,开放床位80张,着力打造威海医疗健康服务业第一品牌。推动威高与泰国吞武里医院集团合作,建设全新的威里金海湾医院,成为全市首家中外合资医院,5年内床位将增加到500张,并达到2亿元的运营收入水平,为高区乃至全市百姓提供更加优质的国际化医疗服务。


   ■关键词:棚户区改造

   棚改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期


   最近,高区初村镇北店子棚户区改造正式启动,成为继乜家庄、北宅库村及西石岭、岛子前之后,又一个实施整村拆迁改造的村居,高区棚户区改造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迈入新阶段。

   为尽早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加快初村镇驻地环境整治,高区建设局、财政局、初村镇等各部门积极配合,按照管委“100%同意搬迁、100%确认户型、100%签订拆迁补偿协议”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将异地搬迁改为原址安置。

   据了解,初村镇棚户区改造工作自2014年2月正式启动以来,已累计投入棚改资金约4亿元,完成约550户农房的拆迁改造,在棚户区改造实施模式、安置补偿标准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目前已完成了3个村庄棚户区改造。为彻底改善初村镇城市景观形象、提升道路绿化基础设施档次,高区管委将以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和进度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全镇棚户区改造计划,将棚改工作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相结合,逐步开展各村居的搬迁改造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高初村镇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为广大农户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


   ■关键词:老旧小区改造

   5个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


   平整的路面、整齐划一的停车位、崭新的楼宇……近日,走进高区怡园街道怡海园小区,很难想象这是一处建于上世纪的老旧小区。怡海园小区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前后,因年久失修,存在着地下管线老化,污水、雨水管道堵塞,路面破损严重、乱拉电线等问题,严重影响居民出行和小区环境。居住在建于上世纪末的这些楼房里的居民们,体会最深的就是冬冷夏热。这些楼房受当时条件限制,设计标准相对较低,墙体没有保温层,窗户密闭性不好,保温效果较差,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水平。

   怡海园小区整治工程仅是高区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缩影。城区33个老旧生活小区全部完成整治,累计实施建筑节能改造848万平方米,黄家沟等一批旧村改造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8450户回迁居民拿到了企盼多年的房产证。


   ■关键词:养老助残

   为老人发放近百万元补贴


   老人为社会奉献一生,晚年理应得到善待。为此,高区严格落实《威海市优待老年人规定》,做好老年津贴的发放工作,组织各镇、街道对区内老年人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对符合发放补贴政策的老年人进行登记汇总并建立了人员档案。去年我区百岁老人12人,90-99岁老年人425人,80-89岁老年人2637人,农村75岁以上老年人2140人,合计发放各类补贴90.788万元。

   养老方面,高区不断加强12349居家养老平台建设,投入150多万元将户籍和居住地均在高区的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纳入12349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并加大对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的管理力度,指导怡园街道将卧龙、寨北2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升级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由东发老年公寓专业团队运营,年内获得省级试点资金30万元的补助。助残方面,高区在惠民助医、政府医疗救助、温暖济困、爱心助残等行动中,累计投入120余万元。2016年9月份,对全区残疾人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共调查困难残疾人137人,重度残疾人574人,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66.54万元。从调查摸底到申请、从审核审批到资金发放,实现了精准救助一条龙服务。


   ■关键词:文化惠民

   提振百姓精气神儿


   最近几天,高区初村镇东北村村民于学红一有空就赶到镇上文化综合文化站,与其他腰鼓队成员一起,排练节目,为汇演做准备。2016年7月份,初村镇从各村挑选出了50多名优秀成员组成腰鼓队,各村也成立了各自的腰鼓队,聚集起一批有兴趣的村民。

   2016年,高区制定出台了《关于对我区农村开展文化精准帮扶的方案》,对全区42个行政村开展文化精准帮扶,投资30多万元,为集体经济条件差,没有条件购买文化设施的村配置了大鼓、锣、镲、腰鼓、服装等器材、设施,进一步活跃群众生活,让农村的夜晚热闹起来。2016年7月初,高区在初村镇对大鼓、腰鼓、锣、镲进行了集中发放。除大鼓、锣、镲外,还为每个村发放腰鼓30个、舞蹈服装30套。不仅仅是发放腰鼓到各村,8月中旬,高区宣传部还邀请3位专业腰鼓队老师为初村镇32个村的近200名文艺骨干进行了培训。

此外,高区宣传部还联合市政处,陆续在35个农村文化小广场边安装广场照明灯70盏。同时,投资3万元专门用于帮扶小馆、马石泊2个省级贫困村文化建设,配备电脑、图书、桌椅等活动设施,完善图书室、舞蹈室、培训室、棋牌室等活动室功能。


   ■关键词:沿海岸线整治

   再现海岸高颜值


   近日,来到双岛湾科技城的不少市民发现,在东岸防潮堤,有垂直式、悬挑式、台阶式、栈桥式等多种形式护岸,将临水步道与环湾公园主路之间连在一起,环湾漫步饶有趣味。这是高区海岸带整治修复项目的成果。为切实保护好岸线资源,进一步突出海洋生态优势,实现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双生共赢,2016年,高区大力开展海洋环境和海岸带修复整治工程,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取得显著效果。

   在对全区养殖用海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后,高区管委拿出3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对养殖户的拆除奖励,做到“协议签订一份,督导拆除一宗,跟踪验收一户”,确保拆除完成。2016年6月中旬,高区率先在全市完成拆除协议签订工作。截至2016年年底,两年拆除麻子港北部海域、小石岛、初村北海海域43宗10254亩的任务,高区一年内全部完成,养殖筏架拆除工作圆满收官。

   高区强化部门联动,从岸线道路建设与整修、沿线绿化景观改造与管理、陆源污染控制与整治等方面入手,形成整治合力。截至目前,共完成整治30多处,其中新建和整修道路5条1.3万平方米,河口清淤5000立方米,污水并网改造4处,铺设各类管线1000余米,修砌边沟1000余米,安装边石2000多米,架设和维修路灯39盏,新建改建绿化面积8000余平方米,海岸线的周边环境实现华丽转身,“颜值”大幅提升,给广大市民游客营造亲海、近海的海岸环境。


   ■关键词:农改厕

   农村卫生环境提档升级


   走进高区初村镇马石泊村都兴恒家,西南角一座三格式水冲环保厕所格外引人注目。像这样的厕所在高区初村镇和双岛街道筹建处各村正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村民用上了卫生又方便的厕所。

   和都兴恒一样,这两年在马石泊村还有140多户村民用上了干净舒适的厕所。按照市政府考核要求,高区管委计划通过两年的时间,对全区需要改造的旱厕全部实施改造。2015年已完成厕改2000户,2016年完成剩余户数,其中涉及初村镇2987户、双岛街道筹建处190户。农改厕所需资金全部实行财政补贴,不用农户花一分钱,对每个厕所给予1200元补助。与此同时,高区财政局设立农村改厕资金专户,列入年度预算,专款专用。2016年改造任务在11月底前全部完工。


   ■关键词:扶贫

   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近日,精准扶贫红利发放活动在高区初村镇小馆村社区服务中心举行,52户贫困户共享精准扶贫红利,领到了大米和现金分红等物资。

   贫困户也能分红,源自于高区大力开展的精准扶贫行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高区突出产业发展主渠道、政策帮扶支撑点、政府帮扶兜底,进一步明确了脱贫攻坚的主要路径和保障措施。在小馆和马石泊村扶持发展了以碧根果、构树为主,包含草莓、猕猴桃、葡萄休闲采摘的产业扶贫项目270亩,通过“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使贫困群众既可以就近获得稳定的务工收入,又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得到每年每亩700元的稳定租赁收入。

   高区有效整合全区行业扶贫资金100万元设立“扶贫发展基金”,与五十一号农场“攀亲结姻”,购买50亩现代果园永久收益权作为两个贫困村的永久资产,五十一号农场将每年收益的70%分配给贫困户作为“输血”。同时,实施区直18个部门参加的行业扶贫工程,截至目前,共为两村争取扶贫行业资金400余万元。截至去年底,在区直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各行业部门共投入资金360万元,先后完成了两村的路面硬化、自来水改造、污水处理、小型水塘除险加固等工程。

   兜底扶贫方面,将区内所有农村困难群众,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实行社保兜底。从省定贫困人口中确定无劳动能力的63户、71人作为兜底对象,按人头落实到22个区直部门、单位连续帮扶2至5年。2015年共提供一对一帮扶钱物11万元,2016年全区机关一对一帮扶共捐款26800元。积极推动贫困村与驻区、驻地企业和项目单位对接,鼓励企业优先吸收本地区农民,重点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就业,共提供500多个劳动强度较轻的工作岗位。

   截至2016年12月9日,马石泊、小馆两村贫困人口165户、291人已全部实现脱贫,省定贫困村小馆、马石泊2村也达到了省定贫困村退出标准,已通过逐级申报审核公示,全部退出贫困村。至此,高区已全面完成市定脱贫任务。截至目前,全区共投入扶贫资金588万元,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扎实的阶段性成果。



(高区新闻宣传中心提供)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