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业态新经济,近两年,高区高效盘活闲置厂房和土地资源80多万平方米,通过“腾笼换鸟”,把“死鸟”换成“活鸟”,“小鸟”换成“大鸟”,一“腾”一“换”,为高新项目腾挪出新的发展空间,实现闲置资源的凤凰涅槃。
搬迁改造 提升企业产业能级
走进华菱光电万级净化车间,车间的流水线在不停运转,工人们正在全力生产。没有人会想到,这家高技术科技型企业,是在热电集团废弃闲置的热电站基础上兴办起来的。
“去年2000多平方米的万级净化车间建造完成,10月份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后,马上就开始试生产了。”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华菱光电生产的接触式图像传感器,广泛应用于金融、医疗、工业自动化等新领域。而公司试做的新产品数量每年达到400余件,项目急需扩产生产。对废弃加热站的改造,大大解决了公司项目日后扩产再生产的“后顾之忧”。
华菱光电的此次转身,是高区“腾笼换鸟”盘活闲置厂房,实现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和产出效益“双提升”的典型案例。
近年来,随着高区产业集群化和企业转型升级进程的加快,区内有企业因转产等原因造成部分厂房闲置,这些厂房大多未到设计使用年限,如果拆除,不仅会造成扬尘、建筑垃圾等环境污染,还会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一边是大面积的闲置厂房,一边是企业转方式调结构急需用地,高区党工委、管委审时度势,根据“以用为先”的原则,积极利用闲置土地和厂房引进优质产业项目,在减少土地资源浪费、节约投资者资金的同时,使闲置厂房重新焕发生机,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搬得多,搬得快,如何搬得好?
万丰奥威是高区机械装备制造业的翘楚。近几年,随着高区产业集群化、园区专业化发展的快速推进,位于城市中心区、城市居民区及商业区的工业企业陆续搬迁至工业园区。万丰奥威借“退城进园”之机收购了位于双岛湾科技城黄金地段的东方光大闲置厂区。
2015年,万丰奥威整体搬迁至东方光大的4万平方米土地上,在原有厂房的基础上予以改建,把“死”资产变成了“活”资源。解决土地之忧后,万丰奥威开始去产能、补短板,投入大笔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大幅淘汰旧的生产工艺,力推“机器换人”,设备全面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新上年产300万件汽车铝轮毂项目。
“搬迁后厂区由原来的5万平方米扩大到11.7万平方米,年产量由2001年的60万件增加到去年年底的400万件。”公司总经理求德军表示,腾挪之间,收获了产品、技术全面升级和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多项成果。如果重新盖厂房,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耗费大量时间。这种盘活闲置厂房的方式,不仅实现了土地资源的有效集约利用,也为项目快速投产提供了保障。
包括东方光大在内,近两年,高区先后收回波力尔橡胶、六府能源、兴宏电器、海洋贸易等20余处闲置土地,盘活厂房50万平方米,解决了三星电子、万丰奥威、华菱光电等一批优质重点项目的厂房需求。目前这些项目全部投产,2016年完成销售收入67.5亿元,实现利税6.8亿元。
“我们针对有些项目存在发展质量效益差、亩均贡献率低、占地面积大、投资强度小的问题,区别不同情况,依法收回,重新安排使用,最大限度地调整盘活,促进土地高效利用。”高区管委相关负责人说,“腾笼换鸟”不是简单的旧楼利用,而是将闲置厂房进行精准化改造,逐步转化为科技型企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载体,充分释放潜力,焕发经济活力。
搭建平台 激发创业创新活力
高区在为高新企业灵活腾换发展空间、全面推进“换鸟”提质增效的同时,还充分利用闲置厂房加强专业孵化器、加速器的建设,与企业、高校、村居沟通协调,积极推进闲置厂房供给侧结构性调整。
来到位于高区福田路的华田智能装备加速器内,现代化办公厂房整齐划一、宽敞明亮,而这里的前身是华田工业园,一直以服装加工、食品加工和小型机械制造为主。伴随着“互联网+”带来的市场洗牌和传统行业寒流,工业园的“大半壁江山”都已闲置下来。
2015年,高区盘活华田工业园内的10万平方米厂房,决定打造“智能装备加速器”,为迅速膨胀发展、急需拓展空间的智能装备孵化企业提供加速服务。
龙升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研发自动化设备的公司,加速器一改造好,总经理李振英就第一个搬了进来。李振英对这里的生产环境非常满意,“加速器为我们提供了1600平方米的厂房,并给予两年半的房租补贴,还一次性给予10万元的搬迁费补助。”李振英说,入驻加速器以来,公司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净水处理设备、碳纤维行业用设备、输油管道设备等都是来到加速器后研发生产出来的,订单应接不暇,去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
华田智能装备加速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因为是旧厂房利用,不需要承担建设任务,所以一门心思做起了软环境,包括企业管理、培训服务、政策扶持等,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如今的华田智能装备加速器就像一座智能“梦工厂”,水下机器人、无人机、热计量温控节能系统、自动化卷膜设备等不同科技型企业令人眼花缭乱。成立一年多,已引入龙升精密、未来机器人、凯瑞电气、琅卡博等17家高科技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成功从低起点、低层次、低附加值向科技智能方向实现转型突破。
当前,高区区内企业孵化器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全区孵化器发展的强劲力量。
在紧邻北洋集团南面,有一栋蓝白相间的大楼,是北洋电子信息孵化器。三年多前,这里还是新北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搬迁后留下的闲置厂房,如今,这里已经晋升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集聚了100多家孵化企业及项目,专注电子信息领域,吸引一批又一批的优质创业项目入驻。
据北洋电子信息孵化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培垒介绍,2014年7月开始对这处闲置多年的2万平方米厂房进行改造,除了内部装修,还对外部环境做了整体改造,按照国家级孵化器标准进行孵化场地、功能区规划、硬件配套等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一个月后,孵化器正式对外开放。
高起点定位,专业化运营。经过近三年的发展,日前,北洋电子信息孵化器通过“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接下来,我们将建设高端、高效创业基地,拓宽投资、合作渠道,增强北洋创业基地的产业特色和地域特色。”周培垒说。
实践证明,高区这种充分利用闲置厂房发展孵化器的思路,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功效,既盘活了区内闲置资产,实现“去库存”,又缩短了建设周期,以小投入建起大平台。“这是种高效的‘拎包入住’方式,既引进了盈利能力更强、技术含量更高的企业,同时又为新入企业提供了珍贵的发展空间。”高区管委相关负责人说。
力度空前 精准化改造闲置厂房
眼下,位于火炬路上的一处闲置厂房正在进行外观改造,这里是迪尚集团投资4亿建设一处孵化中心,将集研发创新、创意设计、品牌培育、电子商务、网络服务于一体。
“我们对原厂房进行改造的同时,购置平台软件设备和智能制造设备,引进国际高端创意设计人才,细化电脑图文设计制作,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迪尚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未来,这里不再是宽大的车间,而是被分割成不同面积的办公室;里面工作的也不再是产业工人,而是专注于时尚设计的研发人员。项目建成后,每月可推出上千种新款服装设计,自主研发产品比重超过90%以上,每年服务企业客户可达到500家,创意研发交易会员可达 2000 家,将进一步提升迪尚在中国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这是高区今年“腾笼换鸟”的项目之一。据介绍,今年,高区共启动6个腾笼换鸟项目,总投资19亿元,盘活土地248亩,改扩建厂房30万平方米,一批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将落地生根——
华菱电子收购位于科技路上的运光装饰闲置厂区,满足打印头及相关部件生产扩产需求,目前正在办理土地出让手续,并进行厂房设计;一诺科技投资2亿元建设的一诺科技(中国)科研总部全面开工建设;威海城建集团联合大唐移动等国内顶级研发团队开发以智慧消防单兵管理系统和360°智慧农业场景管理为两大核心的科技产业集群,正在推进;在联桥机械工业园基础上建设6万平米厂房,打造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重型智能装备制造园,成功引进力磁电气项目;提档升级联桥新材料工业园,新建1.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主要生产新型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制品,达产后新增销售收入5亿元……这些“腾笼换鸟”过后的项目都是高产能、高税收、低耗能的科技型企业,在规模、效益等方面都将得到大力提升,还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
高区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高区将继续大力实施“腾笼换鸟”,形成优势产业、赢得发展先机,为全区经济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高区新闻宣传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