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要闻>时政要闻

高区:“北斗七星”撑起创新生态

眼下,由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市科技局和高区管委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北洋之星”电子信息及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大赛正在火热进行中。自2015年以来,大赛已成功举办三届,共吸引参赛项目383个,先后有近20个优秀项目落地北洋孵化器。经过全面的孵化服务和资金扶持,4家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3家企业在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高区创新“新星”辈出,政府、产业、大学、科研、金融、科技中介、市场应用,一如“北斗七星”,熠熠生辉,照亮高区强势发展道路。

近年来,在创新发展的征程上,高区阔步奋进,一路高歌:成为全省唯一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两项国家改革试点的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0%以上,位列全市第一;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两大千亿级科技园区异军突起,已获得18亿元国家“双创”债券支持;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中连续两年跻身30强,迈入国家第一方阵。

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今年的《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创新共同体。响应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号召和南方学习考察精神,高区紧紧围绕主导优势产业,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金融机构、科技中介服务、应用等各方优势资源,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打造区域创新资源集聚地,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金融链一体布局,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政产学研金服用”相结合的“北斗七星”创新体系,为高区的再次跃升插上了新的一翼。

政府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主体。创新是高区发展的主旋律和不竭动力。对此,高区党工委、管委坚持强化科技引领,实施工业倍增“563”发展战略,确定五大产业集群、六大产品基地的发展脉络,以工业倍增为目标,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引领区。2017年,高区工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实现了比2014年翻一番的第一个工业倍增目标。下一步,高区将再接再厉,实施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向着2020年突破2000亿元,实现第二个工业倍增目标攀登。

产学研合作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法宝。通过整合校、企、地资源,高区合力打造立足山东半岛、以两化融合为特色的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工信部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等高端平台,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国家区域创新中心“一中心、三平台”是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的重点工程,是引领威海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当前,高区已经成立了运营公司,全面推进总投资57亿元的四大载体建设,正在组建20-30亿元的基金,使中心成为研发创新、成果转化、资本运作的高地。同时,充分借助山大、哈工大等驻区高校和北化、北航技术转移中心等资源,完善“高校院所育苗、政府孵化加速、企业园区产业化”的创新孵化链条,加快建设11万平方米的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9万平方米的山大威海科技园等创新载体,打造校企地合作的示范区。

在金融、中介服务、应用环节中,高区同样亮点频现。作为全省唯一一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双区合一”的国家级开发区,高区去年获批18亿元的产业双创债券支持,用于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和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为两大园区建设提供长期的融资合作和资金支持。同时,高区还设立了鲁信新北洋智能装备产业基金、高新北创天使投资基金、恒创电子信息产业基金等总规模达5亿元的产业基金等,为高区率先推进“二次创业”提供巨大的资金保障。在中介服务中,涌现了威海德生医疗器械检测平台、北京怡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等一批优秀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企业不断实现技术创新。在成功研发出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麦芽增湿粉碎机后,威海远航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不断吸取创新,一次又一次实现创新突破。随后,在国内首创原料处理与粉碎交钥匙工程,研发大型食品原料前处理自动化生产线和液态食品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麦汁压滤设备、节能型糖化设备等,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最终从一个从事啤酒原料粉碎机生产的小厂,发展成为在国内食品原料预处理行业最具影响的现代化高新技术企业。

“北斗七星”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引领创新,驱动发展。在“北斗七星”创新体系的带动下,高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3亿元,同比增长9.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到10.2%,列全市第一;工业实交两税11.9亿元,总量全市第一。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