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互动交流>在线访谈

初村镇乡村振兴情况

【威海高新区政务信息网】高新区健康文旅样板区被列为威海市乡村振兴样板区之一,请问初村镇在推动样板区产业振兴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初村镇党委书记刘光耀】一是打造“五大部落”,加快三产融合。在高新区健康文旅样板区的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依托51号农场、旮旯山庄、广植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项目,高标准规划苹果、草莓、释迦、灵芝、核桃“五大部落”,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明确发展思路、夯实产业根基。二是强化“双招双引”,增强发展动力。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举,实施招商引资“全过程”服务。积极协调解决农业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确保“引进一个项目、形成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百姓”。目前,全镇已吸引农业产业投资2.8亿元,流转土地1.5万亩,发展9个规模500亩以上的优质现代农业项目。近期,又先后引进投资586万元的广植现代高效农业食用菌项目和投资500万元的旮旯山庄二期台湾热带水果园项目。实施招才引智“三大计划”:创业人才重点扶持计划,先后引进和培育了现代苹果产业带头人黄松、电商产业带头人吕卫伟等8名新型职业农民,“烤鸡蛋”创业达人李秀龙等3名返乡创业人才,雪松种植带头人孙胜乔、榆黄菇种植领头人神合金等9名优秀本土人才,带动村民增收150多万元。高端人才集聚计划,采取“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优质项目”方式,引进台湾中兴大学教授陈永宜、东京农工大学教授丰田刚己等20多名农业高端领军人才。威宜生物与陈永宜教授合作发展的高效农业,已建成占地200亩的台湾生态观光农业综合体,2年内带动农民就业500多人。农科专家合作计划,与中国农科院、山东农大等20多家高校院所密切合作,开展专家下乡、科技特派员活动22次,邀请南京农大胡锋教授、泰山产业领军人才袁黎明等10多名专家担任乡村发展顾问,线上联系沟通、线下实地指导,解决难题30余个。三是引导“村企共建”,形成辐射效应。针对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化高、分布广、效益好的实际,突出基层党组织“主心骨”作用,把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作为产业振兴的“牛鼻子”,创新“5+5+N”组织设置模式,依托51号农场、广植生态农业、旮旯山庄等5家企业,分别成立苹果部落、灵芝部落、释迦部落等5个党总支或党建联盟,串联周边3-5个村党支部,定期召开联建共建会议,采取“一事一议、集体会诊”方式,协商推进专家授课、土地流转、农民务工等问题,争取每年促进村集体及村民获得土地流转收入1000万元、村民增加劳动收入1000万元,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富民强企双赢,同时有效解决现代农业与小农户衔接问题。

【威海高新区政务信息网】请您谈一谈初村镇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方面的经验做法?

【初村镇党委书记刘光耀】一是工业企业带富,农民变身产业工人。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引导北部200余家工业企业用工时优先考虑农民,吸收3000余适龄农民变身产业工人,仅威高集团吸纳农民1200余人,年人均增加收入3万余元。二是农业项目促富,实现农民就地增收。通过51号农场、广植生态农业、旮旯山庄等农业项目,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或以土地入股,增加农民租金收益及分红700多万元,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年增加群众劳工收入近2000万元。三是扶贫项目助富,强化政策兜底保障。区财政投资390万元到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每年将39万元收益平均分配给13个集体经济较弱村,确保每个村级体每年有不少于3万元集体收益;累计投入77.3万元到高新园区运营有限公司,每年产生收益7.73万元,平均分配给17个插花村贫困户,加快脱贫步伐。四是乡村车间拓富,增加农民增收渠道。发挥北部高新技术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设为区内多家高新技术企业配套的乡村车间12处,带动400多名农民“家门口就业”,年增收共计1200多万元,尤其是让很多闲赋在家的家庭主妇,华丽变身“蓝领工人”。

【威海高新区政务信息网】感谢您参加今天的访谈,再见。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