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记者在位于哈工大(威海)校园北面的海空天立体观测技术实验大楼项目处看到,整个主体建筑已经全面封顶,将进入外立面装饰、内部装修等施工阶段。
据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12月初,海天空立体观测技术实验大楼破土动工,经过半年快马加鞭的建设,今年5月底正式封顶。该实验大楼是哈工大(威海)新一代海空天对海观测技术综合试验平台项目之一,此外还有一栋位于学校西侧海边的现场实验楼。
日前,哈工大(威海)申报的“新一代海空天对海观测技术综合试验平台”项目获得工信部批复。按照计划,整个项目将于2021年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试验平台将哈工大的航天优势延伸至海洋领域,围绕对海探测与感知技术、海洋无人观测平台等进行建设,将为对海观测探测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提供基础设施,为导航、通信、光电仪器等船舶海洋相关仪器装备的研制和产业化提供测试试验条件,同时为学校船舶与海洋特色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哈工大(威海)相关负责人说。
作为哈工大(威海)的重点项目,该试验平台将有效支撑我国海洋综合观测网络的构建,同时激发海洋产业新动力。哈工大(威海)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计划根据项目建设及试验研发情况,借助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孵化企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动力,让优秀成果“走出去”。
一头联系大学,一头面向企业,作为我市响当当的产学研名片,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就像一个“托盘”,让哈工大(威海)的优势学科与产业更好对接,一个个实验室的成果“孵出”一家家高科技企业。
目前,我市正在整合工信部威海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国家制造业(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和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三方资源,合力打造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是三大平台中的一个重要的高端创新平台。
2016年12月,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正式注册,经过两年半时间,逐步进入规范运营阶段。学校科研实现产业化,基础科研更好地服务社会,这是创新创业园发展以来的一大亮点。
哈工大(威海)舰船综合电力系统研究所所长梁景凯教授,是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的顾问。据其介绍,截至目前,创新创业园已建成并运营机器人先进装备研究院、(中欧)膜技术研究院、海洋与船舶工程研究院、现代服务技术研究院等6个研究院。梁景凯表示,今年将紧抓新型汽车、网络信息安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方向,预计今年研究院将达到8个。
此外,创新创业园还相继孵化出了包括天帆智能科技在内的十多家企业,今年孵化企业目标是增加至15家。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创新创业园还摸索出了自己的孵化模式。
据梁景凯介绍,目前创新创业园采取的孵化模式,是把学校的科研成果放在创新创业园孵化,孵化后再跟企业合作,成立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今年还将重点实行一种新模式,即将学校科研成果加上资本,加上校有企业,形成独特的招商模式,靠项目、科技、资本招商,形成独特的哈工大模式,加强自身经营的“造血”功能。
园区内部建设体系逐渐完善,硬件建设工程也在同步进行。去年年底,位于哈工大(威海)校园西北角的创新创业园一期工程的一号楼和二号楼竣工,目前正在陆续入驻一些研究院和孵化企业。创新创业园尽快争取启动二期工程,修建三、四号楼。
“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具备优越的学科及科研资源,产业化项目多,对全市创新发展起到很好的助力,有利于打造‘高校-企业’协同创新的生态圈,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新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几年前,苦于缺乏成果转化的条件,许多产业化项目只能“沉睡”在实验室内。
为此,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着重打造创新平台、创业平台、基金平台、服务平台等四大功能区域,实现技术创新并突破关键技术,获得战略性新兴产品雏形及技术转化,探索产业模式创新性发展。
眼下,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正在着手筹建创投基金,将促进优质资本、项目、技术和人才在此集聚,加快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及产业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