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要闻>时政要闻

【科技企业巡礼】精讯畅通:做中国人自己的传感器

11月13日,威海精讯畅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厂房内,工人们正为双十一的订单忙碌着,生产、调试、包装……这里每天要生产一千多件传感器发往全国各地,年产传感器规模达20万只。

2015年,“十三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哈工大毕业生王相找准商机,做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彼时,物联网化改造行业刚刚兴起,精讯畅通成为行业的先驱者。



“起初,我们主要做的是通信和集成,外采的部分多一些,后来在做物联网的过程中发现了市场对传感器的需求,所以我们就顺势同步做起了传感器,现在所有的东西基本都是自己生产的了。”创业过程中,王相逐步将精讯畅通打造成以传感器为中心的物联网监测解决方案的提供商。

传感器是整个工业生产范畴内极为核心的一部分。据统计,世界范围内约有传感器2万7千种,但我国能够生产的种类仅占总量的四分之一,进口传感器份额很大。传感器涉及国民安全生产的核心,它是一种监测设备,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出现卡脖子的情况,对整个社会的生产影响非常大。王相告诉记者,他们的初衷和国内其他众多的创新型企业一样,立志实现传感器的国产自主化,以更低的价格和更优的质量向全国乃至世界供应传感器。



实现自主化靠的不是口号,而是实打实的技术。每一种传感器要攻克的点都很深很复杂,只有查阅大量的技术文献,才能参透其中的技术原理,然后找到可行的方法进行实验。

5年时间里,王相和他的团队反复实验、摸索,共研发出传感器300余种,涵盖农业、工业、环保监测和气体监测等方面,同时通过传感器串联物联网架构,组成了整体的云系统销售服务。其产出的传感器足以比肩国外企业的产品质量,具备同样的性能,同时又能合理控制成本,使市场价格更具性价比。

“这个部分是我们做的智慧海洋牧场系列产品,我们针对新形势下旅游、交通、文化餐饮的需要,然后再结合海洋牧场养殖做一个数字化的监测。”在生产车间,王相介绍精讯畅通新近开发的传感器产品。通过这些传感器,可以将信息实时地展现给海洋牧场主和旅客,同时可以将旅客相关信息汇总到一个平台,形成信息的交互联通。



相较于传统企业,精讯畅通在产品架构当中更多的是与物联网化关联。“传统企业做传感器的专门做传感器,做通信的专门做通信,我们更倾向于把传感器打造成一个整体,整体销售这个物联网化的终端,这样给客户解决问题将更加便利。”王相说,如此他们的产品更具竞争力。未来,精讯畅通还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尖端传感器的研发上,继续进行更深层次的自主研发。(刘思兰 宋运利)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