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出现后,一群身着红马甲、佩戴红套袖、手持记录本的人,不分昼夜,穿行于怡园街道428个网格中。他们面对疫情迅速行动、坚守不退,深入开展排查遍访,积极宣传防控知识,奋战在防疫最前线,撑起了整个街道防控疫情的一片天。
“母女组合” 并肩战“疫”
宋晓辉是怡海园社区无人不晓的居委会主任。在亮眼工作成绩的背后,她的坚强后盾却鲜为人知,那就是她的网格员老妈宋爱敏。
自疫情发生后,负责怡海园别墅区的网格员宋爱敏比女儿更忙了。74岁的宋爱敏尽管年纪大了,一天的工作量却不比年轻人少,从疫情发生伊始她就开始做宣传、贴通知,到后来的居民遍访、卡点值班,再到发放口罩……每样活儿她都没落下,尤其别墅区是无物业小区,小区封闭和值守都靠宋爱敏和其他网格员、志愿者去完成。考虑到卡点值班十分辛苦,因此对人员有年龄限制,但是卡点交班时间,她总会主动去帮着盯一会儿。
宋爱敏每天习惯早起,早上7点就先到小区里溜达一圈,看看卡点有没有人需要换班,问问有没有新的工作要求。到岗后跟着女儿宋晓辉分担一部分工作,哪里有需要二话不说就去哪里,有时一天不停歇工作到夜晚9点。去年女儿给老妈买的电动车也成了“公车”,腿脚不好的宋爱敏每天骑着它穿梭于社区的每条小巷,到处张贴通知、播放喇叭宣传。
有着“双重身份”的宋爱敏努力做好每个角色。宋爱敏家中还有个瘫痪在床的老伴,因此在网格工作的同时,她还必须照顾好老伴,做好宋晓辉的坚强后盾,看女儿忙起来连饭都没空吃,作为母亲十分心疼。“每天给她做好饭、买好菜,减轻她的负担,让她尽管放心去工作,家里有我呢!”
宋晓辉也习惯了在工作中“调遣”母亲:“使唤别人还碍于面子,使唤自己的妈,不用客气。”她说,十分感谢母亲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予的莫大支持,她会带着这份力量坚持到底。
“巧嘴”网格员 掌握居民全信息
卧龙山社区网格员刘爱云有一张巧嘴,和她打过交道的人都喜欢她的“高情商”。
说起她的网格员职务还是父辈传下来的。她父亲曾是卧龙山社区的网格员和文艺骨干,对社区情况十分了解,但父亲年纪大了,去年7月她主动从父亲手里接下了“接力棒”。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她的任务是帮助社区遍访排查,这个工作对能说会道的她来讲得心应手。“我管理的四栋楼不敢说每家情况都了如指掌,但是谁家过年外出了,谁家从外面回来了,我基本都掌握。”
在网格员队伍中,45岁的刘爱云年轻,有工作思路,她一上岗就将居民信息制作成表,每一项都做好记录,保证排查工作有序进行。
刘爱云根据排查要求和自己制作的居民档案重点对外出和返回的住户进行排查,她的排查不同于完成任务式的询问,而是有自己的一套技巧:“我是从对方的健康为出发点,凡事考虑对方想知道什么,如何让对方更加安心。”
在她排查的过程中也遇到过不配合的居民。一位大叔外出不戴口罩,她上前劝阻,对方蛮横不理,她拿出自己的存货给了大叔:“如果你被传染了,首先波及的是家人,其次才是其他人,所以咱要对家人负责。”大叔很认同她的话,赶紧戴上了口罩。
在一系列的遍访排查工作中,刘爱云取得了很多居民的信任,不少居民外出还是归来都不忘给刘爱云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她也会及时沟通疫情动态,也了解了更多的居民出返的情况,同时叮嘱他们注意安全、小心防范。危急时刻,她和居民越走心越近,让一个网格更有温度。
“社区通”主动担当夜间“守门人”
前不久,怡园街道恒泰街社区决定对辖区各路段设卡管控,需召集社区党员、志愿者一同加入到管控一线,“热心肠”的牛世富第一个报了名。
出于工作性质的考量,社区志愿者招募的年龄线划定为“60岁以内”。这个条件一出,直接将67岁的牛世富卡在了“门外”。可他不服,这段时间为了能上岗没少往社区跑,而且在小区住了20多年的他是居民口中公认的“社区通”,虽然年纪大了眼神不如以前好,但是他却有着老远看一眼就知道是不是本小区居民的“特异功能”。
见牛世富很坚持,而且社区此时也很需要这样的人,于是跟他约定:“工作可以,但得以身体为主。”嘴上应声着好,投入工作后,牛世富早就把“身体为主”抛在了脑后:卡点轮值,他将自己安排在晚班。
2月2日,洋洋洒洒的雪花下了一宿,牛世富跟几个工作员在风雨夜里守了一宿:一边清理卡点周边的积雪,一边对过往车辆、人员进行逐一排查,确保不遗漏每个进出社区的信息,切实把好社区防疫第一关。
“有了牛世富这群志愿者的支持,我们抗疫的信心更足了。”社区工作人员说。
在怡园街道24个社区中,原有353个网格员,此次疫情暴发后,除11名生病或外出未归人员,其余342名网格员全部上岗,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第一时间投入到疫情入户排查工作中,成为疫情防控一线的宣传员、信息员、战斗员,这是平凡网格员不平凡的选择,其中感人的故事一言难尽,就让我们向全体奋战在一线的网格员道一声:“最美网格员,你们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