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一边是企业“招人难”,一边是学生“就业难”。如何破解困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稳就业保就业成为地方政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近日,山东省派威海市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工作组在积极走访、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主动帮助招工难企业牵线省属高职院校,架起一座“人才桥”,企业招人和学生就业的两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韩国独资企业威海爱思特传感技术有限公司是第一家向工作组提出招人难的企业。这家公司主要为现代起亚汽车集团研发、生产、销售超声波传感器,是威海市高区电子信息产业链的明星企业。近两年,公司开拓中国市场成效显著,不断扩充生产线和产品线,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较为迫切,而疫情期间又无法到高校现场招聘,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之一。在了解企业需求后,工作组立即协调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了软件开发、电子电气相关专业2020年应届毕业生网上招聘活动,校企双方都反响热烈。
爱思特的例子引起工作组的重视。工作组在进一步的调研中发现,在威海市高新区出现招工难的企业并不只有威海爱思特公司一家。随着威海市高新区“一城三园”建设的加快推进,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快速崛起,很多企业面临着引才难、用工难等问题,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又同时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六稳’和‘六保’之首,高校毕业生就业则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党中央心系民众,关注民生,为各地各部门千方百计保就业提出了要求,强调要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就业工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山东省派威海市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工作组组长史沛钊说,“如果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牵手高职院校面对面进行交流,直接对接招工需求,就能精准解决‘招工难’与‘就业难’的问题。作为工业企业的‘娘家人’,工信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做好这件事情。”
说干就干。工作组立即致电各大高职院校,先后联系了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山东工业技师学院等山东省属高职院校,将想法和企业招工需求告知高职院校,得到了各高校的一致支持和积极响应。4月28日,山东省派威海市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工作组、威海高新区管委成功举办“产教融合 共谋发展”校企人力资源合作座谈会,共有6所高职院校和10家重点企业代表参会,提供220个岗位需求,计划招聘1767人,合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对接会非常务实。企业提供的岗位针对性强,很符合我们院校毕业生就业方向。”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刘同顺副院长在会后向记者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积极让毕业生和企业对接。同时,我还觉得类似活动以后应该多举办、常举办,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想法,也是大家的想法。”(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