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村镇下辖41个村(居),面积105.29平方公里,占高新区总面积的72.2%,辖区总人口6.6万人,是高新区开发建设的主战场。立足高新区打造西展新核心的定位,初村镇正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北片区实现一步城市化,推进17个村的棚户区改造,打造电子信息和智能制造、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推进蓝湾整治、双岛东路南延等重点工程;南片区则加快乡村振兴,大力推进高新区健康文旅样板区建设“1152”发展战略,形成了51号农场黄胖子苹果、蓝呱呱蓝莓和冰薯、佃里院草莓和圣女果、广植食用菌、马石泊花饽饽等特色休闲农业品牌。同时,围绕西展新核心,初村镇加强生态宜居建设,打造西部环山路景观带、西部山村旅游产业带。
人杰地灵 古风新韵
如果说,自然景观是大自然赋予初村镇的原始名片,那么人文景观便是一代代初村人为这座小城镇赋予的文化底蕴。
人才、智慧是一座城镇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在初村镇这座面积百余平方公里的小镇内,聚集了威海职业学院、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山东交通学院(威海校区)三所高校。近年来,初村镇加强校地间合作交流,充分运用好高校科技、人才、技术等资源,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产业技术合作,为初村镇增添人文知识色彩,赋予青春涌动活力,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威海职业学院
威海职业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学校,由原威海广播电视大学、威海教育学院、威海市工业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学院占地3048亩,全日制在校生约2万人。学院建成国家级重点专业10个、骨干专业6个,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3项。学院曾荣获国家级高等职业院校育人50强、教学资源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设单位等荣誉称号。
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
从山海路向东拐入和兴路,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首先映入眼帘。药食学院始建于1958年,是一所专科层次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也是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学院拥有威海、淄博两个校区,总占地1043亩。学院开设药学系、制药工程系等7个系,中药学、护理等37个专业,其中国家级骨干专业4个,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2个。学院曾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网络系统示范单位、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文明单位、山东省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院校等荣誉称号。2020年喜获山东最具行业影响力高职院校荣誉称号。
山东交通学院(威海校区)
在药食学院东侧,则是山东交通学院(威海校区)。学校始建于1956年,以交通类专业为主,涵盖“工、管、理、经、文、艺、法”等7个学科门类,构建起交通建设类、综合运输类、载运工具设计制造类三大优势专业群。
学院具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近两届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8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学院曾荣获获国家科技奖、山东省科技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科研奖励10余项。
威海恒山实验学校
除三所高校外,在初村镇东南一处环山的清秀所在,横亘着一片暗红色的简约风格的校园,这便是威海恒山实验学校。学校成立于2014年,由原初村小学和威海市第十五中学合并而成,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92个教学班,设有体魄区域、精神区域和智慧区域三个区域,有科技、历史、体育、艺术四个主题长廊,6个实验室,9个工作坊,18个功能室,还有60多个主题阅读角。此外,每个班级都配有80英寸多媒体一体机,无线网络覆盖全校园,教学楼里还有全市第一家录播智慧教室,为教师智慧教学迈出坚实一步。一流的硬件设施、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使威海恒山实验学校成为全市首家智慧教育学校。
高新区红色印迹展览馆
在威海市恒山实验学校内,由高新区打造的红色印迹馆,记录着一段段壮烈的英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展馆分为星火燎原、浴血抗日、全面解放、保家卫国、传承奋进5个篇章,其中记录着不少初村镇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在这里,可以学习飞过天安门的空军,佃里院村王恩泽的感人事迹;聆听保家卫国时期的《高山下花环》雷军长原型,东北村张志信的革命故事......学习革命先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感受高新区初村镇在传承奋进中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高新区红色印迹展览馆
在双岛湾双岛路373号南500米,是全市廉政教学点之一的全球激光打印机基地。基地诠释了“拆解激光打印机8000零部件”的专业进取精神。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点,基地将引导党员干部统一起来,勇于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勇当改革发展排头兵。
全球激光打印机基地
磨盘、织布机、纺线车、木耧、犁……走进初村镇,在一处处“村史馆”里,摆放着一件件烙印着传统文化的老物件,一则则古老的传说则刻印在墙上,它们记录着初村镇的历史过往,带你走进那些年的旧时光。
前双岛村红色映象馆
石墙黛瓦,炊烟袅袅的古村落,是人们心灵深处对乡愁的寄托。在前双岛村大礼堂,以“红色映象”为主题的村史文化馆,为故土新居留下历史、留下文化、留下浓浓的乡蕴。
前双岛村红色映象馆
馆内面积约1000平米,分为上下两层。一楼为前双岛村史展厅,分为历史文化篇、红色传承篇、现代治理篇和未来展望篇四个部分,记录了前双岛村从明代起源,到近百年来的大事记。二楼主要是党员教育活动基地,设置了心连心党建服务站、爱心驿站、党员读书汇、书画长廊等几个分区。
前双岛村红色映象馆
白墙红瓦、青砖墙围、古色古香......北郊村“和”文化馆依农村旧日院落而建。“和”文化馆由“四厅两坊一站”组成。“四厅”分别是乡村记忆馆、家风故事汇、和爱基金会、党群议事厅。“两坊”即老手艺工作坊和快乐工坊,“一站”,即红色加油站。文化馆内追寻了1943年以来该村发生的系列重要事件,陈设了体现农村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凝结着时代和岁月的烙印。
走进东车门夼村史记忆馆,仿佛步入了一段对过往生活的回忆,时光在这里倒流,逝去岁月的点点滴滴,定格在一桌、一椅、一盆、一碗上,场馆的每个角落,都凝结了时代和岁月的印记。
东车门夼村史记忆馆
记忆馆由村内老磨坊旧址改建,馆内包含了历史文化、大事记、神话传说等内容。记忆馆的建设保留了过去年代和生活的片断,给后人留一处思考和回望的场所,从而更加了解过去、珍惜现在,大踏步迈向未来。
东车门夼村史记忆馆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带着古老记忆与传统文化奔向远方,除文本记载的历史外,一些古建筑也是前辈留给世人珍藏的记忆。而这些古建筑以静默的状态,向人们诉说着初村镇的历史。
东车门夼村古建筑群
青灰色的砖瓦、斑驳的外壁、光滑的青石条门槛、勾角镂花的外檐……
这些古建筑是清至民国期间的民居,主要分布在村中干道南侧,面积3000余平方米。古建筑全部坐北朝南,砖石结构,与周围新建的红瓦房形成强烈对比。老宅结构坚实,非常美观,而且依然有人居住。檐下瓦帘雕刻着精美图案,门簪上雕刻着各式花和“福”“寿”等吉祥字,历经百年,至今仍历历在目。
院下村古民居建筑群
同样拥有古民居建筑群的还有院下村。建筑群位于村中间,占地面积大约1700多平方米,数量大概10余座。老房子多坐北朝南,其中八座排列整齐,形成南北两排,其余几座零星分布在这两排房子周围。院下村古民居建筑群大都由大块石头砌成,胶东风格浓郁。村中现存古民居建筑群主体结构较好,2017年登记保护为不可移动文物。
莱山村陈家宗祠
而在莱山村,陈家宗祠也散发着迷人的风采。陈家宗祠记录着莱山村的辉煌与传统,是陈氏家族的圣殿,也是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而在其侧院的历史文化展室内,煤油灯、马头钟等带来厚重的年代感,戏服、丞相帽等凸显出莱山的文化底蕴,每一件老物品都诉说着莱山村的源远流长。
莱山村陈氏宗祠
佃里院村始建于明代,烧窑是佃里院村世代相传的重要手工艺,坞货是烧窑出的工艺品,最盛时,全村有十多个窖。大集体时期,村民以集体为先,全村团结协作制作坞货为村集体挣工分,制作出的大批高质量坞货用以换钱换票,形成了一种以集体为先,无我奉献、荣辱与共的窑窖精神。
窑窖文化体验馆规划图
目前,佃里院村的老窑仍然保存良好。随着西部环山路的全线通车,作为西部环山路上首个驿站的佃里院村,将以文旅融合的发展思路,按照传统窑窖的工艺,重修整饬窑窖,打造窑窖民俗体验馆,使团结协作、荣辱与共的“窑窖精神”传承有序。
西部环山路第一驿站规划图
卧龙村墙绘
白墙红瓦、绿树葱茏,一条崭新笔直的柏油路延伸到村庄尽头,这里就是美丽乡村卧龙村。一进入村庄,映入眼帘的便是主干路两边的“多彩”民房。一幅幅宣扬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墙体彩绘,让原本单调的白墙瞬间有了灵气,墙面彩绘更成为文明的“传播者”。
卧龙村墙绘
同样的“彩色”村庄还有西北道村。荷花绽放、杏花吐蕊......利用辖区内高校聚集的优势,药食学院的志愿者们用一幅幅色彩鲜艳、主题鲜明的墙绘为美丽乡村添“彩”加“色”。
西北道村墙绘
一杆狼毫泅过温润方砚,檀香木镇轻轻划过白净宣纸。走进小产村书画创作展示中心,一张张字画,无声地述说着小产村的文化风采,国画、书法、工笔画……那些酣畅淋漓的墨气,在一幅幅磅礴隽美的水墨画、一件件拙朴飘逸的书法中延伸着、流转着。
小产村翰墨之乡
在小产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光宗的带领下,不少文人墨客纷纷前来切磋技艺,许多村民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同时,也怀着墨客情怀,劳作之余泼墨自娱,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
去年,威海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书画创作基地也正式落户小产村。一袭墨香透纸破,如今的小产,处处有墨香,处处有风雅。
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初村正处在乡村振兴、一步城市化的关键时期,而今迈步从头越,古风初村正在展现新韵味,更多遗迹与传说,等您来探索!(高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