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号楼产妇那边儿要的纯奶,送过去了吧?”、“8号楼姜大姨想要酵母起面送过去了吧”、“想吃钙奶饼干的老人那儿呢……”问话的是殴乐坊生活城一期业主委员会的鞠彦华,配合疫情管控从第一天开始,他就成了999户居民业主的“大总管”。
突然的变化,大家都措手不及,吃喝拉撒啥都不能停,这个“大总管”不好当。还好,鞠彦华有个志愿团队,从一开始包括他在内的4名业主委员会成员,慢慢增加到了居民志愿者参与进来的9人,到如今每个单元固定1-2名志愿者,如今不大不小有近70人。他们有条不紊地为这个小区的正常运转服务着,这还不包括大宗物资时候,业主群里临时机动的热心居民。
“我们送的不只是物资,更是政府的保障!”
“我们送的不只是物资,更是安心,送的不只是我们的服务,更是政府的保障!”就是凭着这样的信念,鞠彦华开始订购物资以来从没出过一次错。
疫情发生以来,殴乐坊生活城一期的居民们统一在两个业主群里接龙订购生活物资,志愿者们通常要忙到凌晨一两点才能把订单统计完,然后再核对两遍,确保不出一点纰漏。鞠彦华说,“这个时期,政府保障了充足的物资,如果因为我们的懈怠和疏忽,漏了谁家的、错乱了数量,都会造成居民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
为了严格执行管理要求,最初最忙的时候,也是人员最少的时候,车辆运力不足,鞠彦华他们就用小车人力托运物资,一车车地从超市往回拉,鞠彦华一天的微信步数就达到3万多步。最忙碌的时候,鞠彦华和志愿队的成员们一天连续工作8个小时以上,饭都没时间吃,每天早出晚归,也就睡三四个钟头。
把居民的需求时刻装在心里
小区对接的超市一开始是以套餐形式配送,居民们订购后,志愿者们根据订单到店购买回来,再分拣、配送。鞠彦华和志愿者们每次在超市看到新到的草莓、苹果或者纯牛奶,都会多“抢”些回来,总想着让居民们买到更丰富的物资。
但是“抢”回来的物资数量有限,鞠彦华会第一时间惦记起那几户特殊家庭——独居老人、久病在家的、夫妻双双在一线抗疫、只有老人在家带孩子的......每家每户的情况都装在他的心里。
“抢”回来的物资鞠彦华就会在群里发布临时公告,居民只是知道群里经常会有几份“小惊喜”,微信群里每次拼手速,“抢”到的、没轮上的都挺乐呵,也从来没有过争执抱怨,这是鞠彦华他们最欣慰的。
近邻最暖心
你家的蔬菜盲盒没有葱,我拿给你;谁家的馋嘴小孩儿想吃蛋糕了,巧手的阿姨现给烤;网课需要的课件儿,楼上就能打印;常用药快断货了,药店工作的邻居来搞定……
这个小区有个神奇的魔力,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大家都积极着互帮互助,“鞠主任太忙了,有啥事儿咱们自己能解决,就别再让主任分心了”。
1号楼60多岁的大姐一直当志愿者分发物资;7号楼大哥冒着雪申请去给大家燃气充值;6号楼,大姨包好了包子送到物业给回不来家的志愿者们吃。
每次做核酸,每栋楼、每个单元都有条不紊,群里有负责通知的,现场有负责调度的。业委会志愿者于佳,从第一天开始就一直服务在核酸检测一线,每天5、6点就开始迎接第一批居民,最忙的时候一直到下午2、3点,忙完集中点采集,再去入户,她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她也似乎从不觉得累。
“胜利在望,生活物资除了昨天订的排骨、面粉和奶明天到货,其他暂停,解封超市自选更香。大家的爱车停了10多天,可能会有些车打不着火,解封后可保险救援,估计会忙线中,远水解不了近渴,不如邻居互助来得快,我们拟成立小区帮车志愿服务队,第一时间帮助有需要的邻居,为复工复产做准备,现招募志愿者,有汽车救援经验的邻居联系我,志愿互助,感恩有你!”小区群里又发公告了,他们总是靠前服务,这似乎就是他们总能被人称道的贴心、暖心的秘笈。
他们彼此称呼着门号、邻居、志愿者,有人提议,等到春暖花开,在小区里大家见个面,认识认识,这些一直彼此帮助的、互相温暖的,最熟悉的陌生人——志愿者。(左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