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要闻>时政要闻

双向奔赴!让青年成为高新区发展“最佳拍档”

5月13日,高新区与5所驻区高校签署《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共建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示范区,打造高校、平台、企业、园区和地方的联建共建平台。这是高新区与驻区高校的双向奔赴,也是为区内青年营造发展空间的又一力举。



把握城市发展的青春密码。今年以来,高新区聚力“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示范区”目标,深化提升校企地合作内涵,持续提升对青年人才吸引力、承载力,助力城市发展“年轻态”、青年人才“更出彩”。

“一份协议”让地方与高校联建更精准

5月13日的签约仪式上,哈工大(威海)、山大(威海)、威海职业学院、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山东交通学院(威海)等5所驻区高校似“五朵金花”在高新区齐绽放。在山东大学(威海)副校长刘海看来,这是对山大青年学子的又一个就业创业大礼包。

“此次的合作协议从政策支持、平台搭建、活动设计各个方面,全面助力青年人才发展。我们校区将与高新区对口单位细化举措,全力推进协议各项任务落实落细落地。”刘海说。


大学生走进区内重点企业参观学习。

威高集团招聘现场学生纷纷咨询

近年来,山东大学威海校区与高新区在校企平台共建、引育高端人才、创新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合作。哈工大威海校区同样与高新区保持紧密合作,校区多名青年教师及科研团队与威高、迪尚、光威、新北洋、金猴等高新区龙头企业开展广泛深入的产学研合作。特别是与威海市、高新区三方共同创建的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累计孵化30家科技型公司,建设10家专业技术研究院,汇聚各类高层次人才近400人,吸引百余青年人才在威工作。2021年,园区入驻企业年合同总额超过10亿元。


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

高层次人才在服务中心咨询相关政策

哈工大(威海)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赵国亮表示,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示范区是践行“服务青年发展”的具体实践,将与高新区在科技研发、人才引育、创新创业等领域加深合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青年人才。

青年创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尤其需要有专业人士的指导。签约仪式上,高新区从区内重点企业选聘了一批优秀企业家、高层次人才担任创业导师,全力打造导师服务平台,为青年人创新创业进行专业化、多元化、精准化的指导。威海天力电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位世波就是其中之一。


企业科研项目团队成员在交流。

2020年8月,天力电源把企业研发中心搬进了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与哈工大(威海)孟凡刚教授所带的团队进行深度合作。双方围绕天力电源产业链和供应链优势,孟凡刚带领团队布局创新链,各方高精尖力量迅速集聚,不仅增强了企业自身的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又持续不断地输入人才。如今,天力电源已从曾经的纯粹代工型企业成为自主研发科技型企业,靠实绩证明了:只有提升研发集聚水平,才能不断推进产业升级。

“作为创业导师,我会将取得的经验用于指导区内青年人的创业,让创业团队少走弯路。”位世波说。

为企业解决一大批技术难题、落地转化一大批创新成果、建设打造一大批高端平台、培养输送一大批高层次人才……近些年,驻区高校聚焦高新区产业发展需求,主动融入并服务高新区,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哈工大青年创业团队

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孙法春表示,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建立健全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区域产业和创新资源优势,推动产教、产才融合发展,助力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输送青年人才。

“科技副总”让企业和高校互动更强劲

2月份以来,高新区党群工作部人才工作科工作人员陆续和区内企业进行对接,询问企业与高校的合作需求,10余家企业伸出“橄榄枝”。其中人合机电与哈工大(威海)机电学院有合作意向,天罡仪表则希望与山东大学(威海)深度合作。

科技、经济“两张皮”如何合二为一?政府当“红娘”已然不够。日前,高新区与驻区高校联合出台了《校地人才双向交流管理办法》:驻区高校每年遴选10名科研能力强、有合作基础的青年教师到重点企业挂任“科技副总”;企业选聘10名创业阅历丰富、社会责任感强的青年企业家到高校挂任“产业教授”。


哈工大创新创业园内企业

“‘科技副总’就是‘智囊团’,能让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新产品研发思路更为清晰,让公司更具发展后劲。”威海人合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不仅全方位打通人才交流渠道,高新区还多角度建立发展共商机制,多次召开校企地青年人才发展恳谈会,征集助力青年成长“金点子”16条。其中“青年科技宣讲团”“青年工程师论坛”“火炬八街网红打卡地”等多项建议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青苗成长行动”助企成长暖企政策进园区宣讲会

与此同时,高新区不断深入开展“校企双走进”活动,实施“人才集聚突破”行动、“青苗成长”行动等。组织100多名驻区高校师生代表走进全球打印机基地和区内重点企业,实地感受高新区经济发展成就和创新创业氛围;动员区内知名企业家深入高校推介发展战略、企业文化、人才技术需求;发动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14所名校威海籍学子走进威高、光威复材等企业,12名优秀毕业生现场达成就业意向;组织科技、税务、金融部门业务骨干及第三方机构专家,走进哈工大创新创业园等创新平台、孵化机构,为高校创业人才量身定制成长方案和全链条服务……一系列举措全面支持青年人才稳定发展,为高新区精彩蝶变注入人才动力和发展活力。


开展项目精准对接推动产学研深化合作

打好“组合拳”才能让人才队伍“活”起来。数据统计,一季度高新区新增青年人才804人,有力保障了区内产业发展需求。

“特色载体”让青年与区域联系更亲密

王达是联桥集团一名中层管理人员,去年5月正式入职公司。由于家不在本地,原本担心需要在附近找房的他,在看到高新区的人才公寓大楼后打消了顾虑。

“住进高新区青年中心3号楼专家公寓近一年的时间,这里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便捷和舒服,里面各种设施齐全。”跟随王达走进他的“家”,一个40多平的向阳单间,雪白的墙壁、干净的地砖、齐全的配套设施,大到电视、洗衣机、热水器、油烟机、沙发,小到床、餐桌、餐椅应有尽有。


高新青年中心

“从公寓到公司,开车只需三四分钟。物业服务团队24小时精细服务,公寓安全方面也很有保障。”王达说。

高新青年中心是高新区管委立足服务区内企业打造的生活配套项目,分为职工公寓和专家公寓,2021年初投入使用。据青年公寓管理部专员纪伟介绍,在青年中心配有美食城、超市、理发店、洗衣房、健身房、阅览室等。目前高新青年中心已与区内威高、富士康、禾木等多家企业单位签订了公寓出租合同,职工公寓入住率过半,专家公寓入住率达80%。

引才聚才,“住”是基本保障。不仅高新青年中心,高新区高标准建设了一批青年人才综合体,依托高新控股集团采取PPP等市场化模式,集中建设了4大片区近50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目前已投入使用4015套、入住青年人才8000多名,以高品质生活服务增进青年人才的城市归属感。


山东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

城市对青年的友好性,会成为青年选择发展城市时的重要考量。为此,高新区积极培育了一批青年发展友好型企业。据高新区科创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高新区发挥晶合数字矿山、精讯畅通等高成长性创业企业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定期展播企业创新发展短片、支持企业牵头举办“青春建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融爱高新”志愿服务等形式,引导区内企业积极履行培养成就青年人才的社会责任,凝聚服务青年人才成长的社会力量。

此外,高新区还打造了一批创新创业平台。以哈工大创新创业园、山大工业技术研究院为主体,延伸设立机器人与先进装备技术研究院、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工程中心等25家创新机构,培育出天帆科技、盛泰智能等一批青年人才集聚度高的科技型企业,吸引上百名“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留区发展,打造孵化高校人才创新创业的“种子基地”。(谢菁)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