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是一门塑造灵魂的综合性艺术。刘美江,执教18年,始终执着地践行师者使命,内心期待点燃每一个孩子。
“心中有爱、眼中有光”是刘美江的座右铭。她努力做学生表率,在青春岁月中,身体力行,积极传播正能量,力求以“志愿者”的定位为社会、学校、学生做力所能及且有意义的事。
2015年,在参与学校党建工作期间,刘美江组织成立了巾帼志愿团队,吸纳学校教师志愿者20名,累计对53名贫困生展开爱心志愿工作。其中,为身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胡琪浩同学校内筹款28594.8元,联系高新区妇联、红十字会等共筹集善款4万余元;组织全校22名党员和24名教职工推动“2+1”红领巾爱心帮扶活动,共帮扶25名困难学生,累计物资捐助达4800元;与哈工大爱心社团取得联系,为学校4名困难学生长期提供学习用品,并经常组织爱心参观大学校园活动,激发贫困学生的上进心。
2017年,刘美江来到威海恒山实验学校支教,期待用爱和责任帮助更多农村孩子实现人生梦想。在恒山第二年担任班主任时,刻苦努力的班长是学校唯一一个考入环翠国际中学的孩子,但是因为家庭条件拮据,父母无法支付学费而苦恼,想要放弃。她鼓励孩子、沟通父母,并和其他老师一同伸出援助之手,最终实现了孩子的梦想。如今“班长”已考入新一中,正一步步地实现着自己的人生目标。
2018年来到高新区一小后,刘美江发现班级中不乏“放弃自我、个性使然”的孩子,她把目光锁定在了这批孩子身上。她用心用情温暖他们、激励他们,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他们的所长,鼓励他们成为最优秀的自己。为此,在一小的4年时光里,她帮助许多家庭和孩子打开另一扇窗户。
“老师,我想让你做我的妈妈。”“如果这道题没听明白,就拍拍老师的胳膊,我愿意再给你讲10遍、100遍,只要你愿意听。”“老师想让你明天课堂上当小老师,可以吗?”“你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航向,老师祝福你升入初中后继续前行,绽放出所有的能量。”……一封封感谢信、一面面锦旗、一个个感谢电话,让她更加坚定地向前迈进。“我的孩子有这么优秀吗?”许多家长疑惑地问,她的答案永远是肯定的。
“双减”后,课堂教学迎来了大改革,大单元备课、核心素养作业、2022年新课标出炉……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刘美江在实践中且思且行。
身为学校数学骨干教师,刘美江带领备课组成员大胆尝试“学具节节进课堂”,尝试生活学具、数学学具、图形直观多管齐下,让孩子们在深入浅出的教学中获益良多。同时,她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数学史文化、生活文化、科技文化、美育文化、家国文化等文化基因植入情景教学和探究素材中,力求融入式课堂。
如今,“双减”政策下,她更多的是从核心素养目标着手,在课堂上带动和提升孩子们的思考力,打开数学视野、提升数学素养,为此,在教研员的带领下,她加入了高新区小学数学核心成员团队,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提升自己。“我研读了大量的先进理念书籍,像许卫兵的《小学数学整体构建教学》、崔永漷的《有效教学》、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等,还潜研了国家、省、市各类培训的名家名课,教研解读2022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大单元备课下的单元结构教学模式。”刘美江说,要想本领过硬,必须时时为自己充电。
来到高新区一小的四年,她逐步走进科技、爱上科技、传递科技。“人文奠基、科技振翅”是高新区一小最闪亮的“文化名片”。作为学校科技辅导员的她,尝试在益智领域和科学小课题两个方面突破自我,带领学生超越自我、实现梦想。“三阶魔方”、“九连环”、“数独”、“孔明锁”成了她和孩子们手中的“益智玩具”,课间她乐此不疲地成了“益智推广大使”,带领一批批五年级的孩子们学起来、玩起来。她带领学生团队做的科学小课题研究,《节能环保我能行》、《药食同源项目化学习研究》、《基于创新素养培育的校园科技教育探索与实践》分别获得市级科技实践活动二等奖、市级科技方案二等奖、省级课题立项。
光阴匆匆,刘美江的脚步从未停歇。“大爱于心,永不止步,我想继续坚守业务,提升自我,践行新时代优秀青年的使命和责任担当,在教育岗位奉献自己的热情和能量。”刘美江如是说。(刘思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