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自己所学、所热爱、所擅长的领域,不断地深度拓展,潜心钻研,这对于丛庆来说,实乃幸事。
今年刚满30岁的丛庆,有许多和这个年龄不太相符的习惯:节假日主动窝在工作室里搞研究,休闲场合也总是忍不住聊起工作上的事,最喜欢的消遣方式是看专业学术期刊……不善言辞的他,一谈起自己的专业领域,仿佛整个人都在“闪闪发光”。
2016年,丛庆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材料学专业硕士毕业。和毕业前预想的一样,他顺利地找到和专业相关的工作,就职于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企业技术中心仿真分析小组组长,他参与了公司多个大型复合材料制品研发项目,是公司复合材料制品研发骨干人员之一。曾获2021年度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产业创新发展类二等奖,2020年度全国交通运输复合材料技术创新奖一等奖,2019年度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丛庆创新工作室于2019年申请获批威海市创新工作室和高新区创新工作室等荣誉。
短短6年光景,从职场新人,到如今成为行业领域的技术型专家。硕果累累的背后,是丛庆“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的钻研和打磨。
丛庆创新工作室于2019年申请获批威海市创新工作室和高新区创新工作室。此后,他带领团队持续开展复合材料及相关产品的结构、工艺设计及有限元仿真工作。他主要参与复合材料制件的结构设计、铺层设计、强度校核及结构优化,制件的工艺性分析及技术方案制定,工艺文件编写及生产流程监督等内容,涉及复合材料制品设计及生产全过程流程,参与进行了公司多个大型研发项目。
工作中的他,总是积极认真,勇挑重担。参与开发的典型产品包括大尺寸复合材料螺旋桨、复合材料工作梯/登机梯、鱼竿调性曲线设计程序、风机叶片等,累计创造产值数千万元,并自主开发基于MATLAB、VB及EXCEL的计算程序20余个,主要用于复合材料层板性能预测及性能分析,可以极大程度简化复合材料设计流程,提高设计效率。
想在专业领域突破技术瓶颈,实属不易。就拿鱼竿调性曲线设计程序的开发来说,目前调性曲线的相关研究主要采用有限元方法和挠曲线控制方程求解法,鱼竿生产企业则主要依靠鱼竿性能试验来调整得到合适的调性曲线。有限元方法进行分析计算需要基于一系列繁杂的固定流程,并且对于设计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也较为严格;试验验证调性曲线方法得到的曲线准确,但由于需要进行鱼竿生产制造,其模具、设计、材料成本显著提高,并且得到的调性曲线往往不能很快符合设计要求,需要进行反复迭代试验,极大地浪费时间及人力物力,效率低下。
针对这一情况,丛庆等人通过软件编程开发了一款用于计算鱼竿调性曲线的设计程序,只需要输入少量的铺层、模具及载荷信息即可得到完整的鱼竿调性曲线,同时可以查看每一单节每一铺层的详细信息,极大方便了鱼竿设计人员的设计工作,避免了重复试验带来的时间和材料成本的浪费,显著缩短了鱼竿的研发周期。
当钻研成为一种习惯后,无论现有研究成果有多先进,丛庆仍旧坚持不断完善、尝试突破、追求更高效。
他参与并负责其他复合材料产品的设计及仿真分析工作,如发射筒、动车地板、风机叶片、横杆、伸臂等,大小分析设计工作70余项,产品涉及国防军工、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船舶海洋、体育休闲等多个应用领域的多种使用工况,形成详细分析/设计报告140余份;为解决设计人员进行模型前处理时繁杂的程式化工作问题,提高设计效率,简化设计流程,他自主开发了基于Matlab、VB及Excel的计算程序20余个,编程代码数千行,程序主要用于复合材料层板性能预测及性能分析,使得复合材料铺层设计效率至少提高30%。
在繁重的项目工作之余,他仍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始终紧盯目标、敢于创新,勇担党员先锋,各项工作都想在前、干在前,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他突出的工作业绩、务实的工作作风,得到领导和同事的充分肯定。 (李鑫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