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细处,变“海岸线”为群众生活的“幸福线”,以打造“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美丽海湾典范为目标,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美好新篇章。
完善海洋保护机制,截源头污染
印发《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湾长制工作方案》,推动形成权责清晰、监控到位、管理规范的海洋生态环境监管体系。2021年以来,累计巡湾1318次,巡湾时长399.3小时,巡湾里程近5000公里,发现并整改问题43个。累计投入300余万元,完成107个入海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在14处海水养殖入海排污口设置标志牌,定期开展水质监督性监测。通过开展“蓝色海湾”“净滩行动”等专项行动,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连续四年达到100%且水质稳定达到一类。
建设公众亲海设施,塑亲海空间
“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通过无人机航拍、日常巡湾、志愿活动等多样化形式完善岸滩垃圾清运机制。同时,在岸滩设置特色的海洋生物垃圾分类桶,确保岸滩垃圾收集、清运得当。
先后投入3亿多元,设置“绿海听涛”“观海平台”“中心广场”“运动天地”“欢乐海洋”五大功能区,开通小石岛到刘公岛的游艇航线,国际海水浴场不再是仅能“洗洗海澡”的地方,而是集游玩、娱乐、观光、消费为一体的综合型浴场,与火炬八街、小石岛等热门景点串联起一条“黄金旅游海岸线”。
推进海洋生态修复,亮蔚蓝底色
自2020年起,历时三年,对双岛湾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完成海岸生态修复、滨海湿地修复、海岛海域生态修复三大任务顺利完工。峒岭河、埠前河等12公里生态岸线完成整治修复,蝶变成“玉带”,7.3平方公里的蓝色海湾尽显眼前,实现了双岛湾区域及产业园区内水质稳中趋好。
生态岸线修复后,在羊亭河、埠前河、初村河入海口等处,修建5个海洋生态环境预报监测站,每个月进行2次水质监测,实现对海洋生态环境的长期监测与综合评价,为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综合管理、海洋公众服务、海洋科学研究等提供科学、及时、有效的数据支持与技术支撑。
守牢亲海安全底线,筑风险屏障
为切实保障游客人身安全,整合4支救援队伍,增加了1处消防救援站,配备沙滩摩托3辆、望远镜10台、对讲机28台,冲锋舟9辆、摩托艇80辆、水上救生机器人2套,旅游旺季确保医护人员、海警力量全天候保障,并通过瞭望台、监控探头等方式确保浴场无监控死角,定期组织开展浴场海上应急救援演练。今年以来,已累计实施救援100余次,有效保障了游客安全。(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