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要闻>基层播报

【威海高区乡村文化振兴】初村镇:做好“厕所革命” 后半篇文章

11月15日上午,高区建设局工作人员来到初村镇北郊村村民张福香家中,对前段时间厕所排气管问题的维修情况进行复查,并对其他村民进行走访,了解近期厕所的使用情况和需求,对反映的问题,通过高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智能管护平台的智能终端APP及时记录并上传。

“去年,我家管子裂口了,反馈给工作人员后,立刻就有人上门来维修。平时他们也经常上门来询问我们有没有需求,真的太贴心了。”张福香笑道。

自2015、2016年,高区集中实施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以来,初村镇各村人居环境和村民生活品质有了明显提升。为巩固改造成果,提高农厕长效管护水平,高区建立了一套智能化管护体系。张福香家厕所排气管的问题,就是通过这个体系进行处理的。

通过高区的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智能管护平台,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平台软件、车载监控和智能终端APP等设备,对农厕管护进行管理和统计,提供“智慧化”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安全防范、远程维保等管理和服务功能,有效解决了改厕后实时监管难、数据统计难等问题。这样一来,从发现村民的诉求到问题上报,再到作业人员的调配,整个过程又快又准确。

“我家厕所没改造之前是蹲便,蹲坑连通着化粪池,又脏又臭,还在室外,非常不方便。从2016年,区里和镇上帮我们改造了厕所,现在改成室内的冲水马桶,而且不用为定期清理化粪池而发愁,简直太方便了。”经过改造,干净整洁的如厕环境让北郊村村民王红梅赞不绝口,但最让她满意的,还是家里化粪池接入村中污水处理管网带来的便利。

在推进改厕工作的同时,高区也在着力推进全域农村改厕污水与生活污水综合治理,采取将“厕所革命”工作与农村污水改造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将全区19个村的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生活污水生态治理相结合。生活污水和经化粪池初步处理后的改厕灰水通过管网汇聚到各村建设的污水处理站,采取ETS生态处理、AO一体化处理等技术工艺,实现了“粪”、“水”联治,有效解决了远离市政管网村落的污水处理问题和粪污无害化利用问题,实现了以村为内生循环的污染物自产自洁、零污染排放和生态利用,受益人群达2700人。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的出水,表观清澈,水质可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处置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以上标准,可用于农业灌溉、养殖、清洗等。

不光是户厕改造取得显著成效,在初村镇东车门夼村,一座精致的公共厕所紧挨着村中的老年活动室。

公厕内环境整洁明亮,卫生清扫及时;安装了采暖器,让冬天如厕更加舒适;洗手液、消毒液配置齐全,各种温馨标牌在细微之处体现了人文关怀;工作记录上详细公开了每日保洁、巡检信息,严谨细致的管理令人更放心;24小时开放,让村民享受随时可用的便利。不少村民评价,现在农村公厕的管理水平丝毫不亚于城市公厕。

“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老年活动室,以前没有厕所,都要去这附近几户家借用,或是回家,老年人腿脚不好很不方便,现在就近上公厕太好了。”东车门夼村村民曲如华说。

这样干净卫生的现代化公厕,如今在初村镇各村并不鲜见。建好一座达标公厕不难,难的是长期维护和管理。在高区,农村公厕逐渐走向“精致化”,得益于一系列精细化考核管理制度。新实行的《高区农村公厕管理考核办法》,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农村公厕管理长效机制,推行精细化考核管理,由区、镇、村三级共同发力,确保了农村公厕建好、管好、用好,让村内公厕的环境、配套、保洁等方面有了明显提升。

“在建立健全科学的长效管护工作机制的同时,今年我们还对全区5323户农村改厕群众进行了两轮全面走访,建立了区、镇、村三级问题摸排整改台账,对排查出来的问题彻底整改,同时举一反三,补齐短板问题,真正化解群众‘方便’之事的后顾之忧。”高区建设局工作人员王文豪说。

“厕所革命”不止于改,更在于管。今年以来,高区聚焦农村改厕“后半篇”文章,建立其更智能、更系统的农村改厕长效管护工作机制,推动日常服务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真正让改厕成效经得起“回头看”、再检验。(李鑫慧)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