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高区召开新闻发布会,初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郑立杰通报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及城乡统筹融合发展情况。
今年以来,初村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高区党工委、管委关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区、精致城市建设等任务,以建设山东省小城镇创新提升行动“卫星镇”试点和市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为重要抓手,奋力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大振兴”,加快城乡统筹融合发展,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在产业振兴上激活“新引擎”
强化农业龙头引领。培育9个规模500亩以上的农业企业,打造维纳斯苹果、红薯2条农业特色产业链。加大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广植农业建设新型生产拱棚35个,形成“研发—育种—育苗—种植—生产加工”全产业链生产基地。51号农场建设6条自动化分拣线,日分选量达20万斤,分拣效率和产业效益实现翻倍增长。
促进新六产融合发展。深度挖掘本土“村味文化”,打造“水岸乡情”口子、“葵菇部落”龙口庵、“书画”小产3个特色村居,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以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为纽带,串联51号农场、恒山生态园、西山赶海等10余个乡村旅游景点,打响“威海第一站,初村看一看”乡村旅游品牌。培育电商经济新增长点,建设乡村振兴电商基地,整合10余种特色农产品,注册“印记初村”品牌,助力农产品附加值增加30%以上。
深化农业精细服务。成立初村镇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投资400多万元,购置先进农机设备30多台套,建设粮食烘干生产车间,提供耕、种、管、收等“全链条”服务,助力农业产业发展。
在人才振兴上打造“蓄水池”
借外力,寻找专家“合伙人”。在乡村振兴方面,目标引进中国农业大学、鲁东大学等5个科研单位,与鲁东大学农学院院长程显好教授等6名高端人才建立长久联系;在乡村建设方面,选定央视2022年度三农人物候选人、清华大学建筑系博士李久太和“乡村设计师”邢建波2位新兴设计师组成设计团队,为初村镇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把脉开方”。
聚内力,培养“土专家”“田秀才”。先后外引了现代苹果产业带头人黄松等8名新型职业农民,以及返乡创业人才李秀龙等3名农村优秀人才,累计创建农业公司8家。
成合力,招来“好老师”“优学生”。依托乡村振兴电商基地,开展“电商助力乡村振兴”赋能计划,培育电商新农人140余人。与威海职业学院、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等4所高校成立“校地合作联盟”,共建农村电商直播、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聘请7名赋能导师,吸引1000余名学生下基层实训,打造农村人才的“蓄水池”和“孵化器”。
在文化振兴上奏响“主旋律”
注重传统文化传承。建设东车门夼、佃里院村史记忆馆、莱山家庙、北郊村“和”文化馆等7个村史记忆馆和文化展室,整修东车门夼和院下村2个古建筑群。
成立特色文化团体。打造东车门夼、莱山吕剧团、前双岛腰鼓队、卧龙秧歌队等文化团体12个,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80余场。
深入推进文旅融合。依托小产村书法、绘画底蕴,引入老年书画协会,常态开展特色书画体验活动,打造“书画小产”;依托莱山吕剧团,挖掘莱山村戏曲文化,打造戏曲之乡。
在组织振兴上高扬“党建旗”
深入开展村党组织跨村联建。将南部片区12个村统筹划分为山苑、融安、合兴、东车门夼4个联合党总支,推动组织联建、产业联营、治理联抓,发展特色联营产业项目4个。
优化村党组织年龄和学历架构。全镇各村书记、主任实现100%“一肩挑”,通过选派“第一书记”“乡村振兴专员”,推动两委干部年轻化和学历提升,确保每个村都有一名35岁以下两委干部,大专以上学历占比提升至20%。
积极探索党建赋能。实施“党支部领办”强村富民行动,打造乡村车间19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24家,争取每村都有一个特色产业、一个增收项目,全面消除村集体年收入10万元以下村。
在生态振兴上实现“新作为”
全面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投资1200多万元,完成19个村污水管网改造,建设7座农村小型污水处理站,实现农村户户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农村规模化供水设施全覆盖,其中,佃里院“智慧生态温室”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入选山东省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方式与技术典型案例。
广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高新区西部环山路为纽带,建成1个省级和13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带。
深入开展厕所革命。实现农村改厕全覆盖,搭建智能管护平台,建设农村厕所服务站,建设农村公厕4处。推动农村厕所服务提档升级,对29个村4334户农村户厕开展“回头看”,更换维修坐便器121个、化粪池盖103个、其他配件364个,强化吸粪外包管理,年抽粪水6000余吨,补齐完善改厕“后半篇”文章。
下一步,初村镇将坚决贯彻上级决策部署,牢记乡村振兴任务使命,以重点项目实施为具体抓手,紧盯群众所需所盼,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件接着一件干,“五大振兴”协同发力,确保乡村振兴有力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