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新区的优势产业中,医药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非常突出,创新多、延伸广、潜力大,产业集群快速崛起。那么高新区到底是如何推动这一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答案是:借力政策加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
威瑞外科是威高集团旗下一家专业的外科医疗器械公司,主要研发超声刀、吻合器等医疗器械产品,每年,他们会对产品持续进行创新,需要经常折返济南、上海、北京等地对产品进行审批检验。
和威瑞一样,作为强监管行业,很多医疗器械从研发到产品上市,一般需要2到3年。为在“审批检验”上除去障碍,2022年,高新区依托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建立了全省首个创新医疗器械服务站,并成立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免费为企业提供医疗器械注册资料预审、政策咨询和“随到随检”服务。
马波 山东威瑞外科医用制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现在基本1个月就能取得检测报告,与之前相比,节省了2到3个月的时间,节约了综合成本十几万元。
朱子龙 威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副院长
我们现在已经具备了医疗器械中44个通用参数的检测能力和185种产品中2000多个参数的检验检测能力,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为企业的70多个批次产品减免检测费用将近30万元。
产业链要发展,还得有真金白银的兜底政策。近日,禾木(中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传出好消息,公司自主研发的药物涂层颅内球囊导管已研发成功并获得受理,如果顺利进入创新审批通道,将会收到100万元的创新奖励资金。
张新波 禾木(中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创新意味着高投入、高风险,一个创新的产品从开始到上市应用,需要投入大量的临床资金,最简单的一个临床费用就是上达几千万元,有政府的这个支持,对企业来说有了充分的土壤,在这个土壤上企业会越走越远。
有了政策赋能,高新区已集聚医疗器械及医药企业150余家,从业人员3.5万人,产品涵盖医用高分子材料、植入材料、医疗设备等21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20多万个规格,在全球15大细分市场中11个领域保持领先,100多种产品打破国外垄断,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品牌价值等均处于领先水平。
好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创新人才的支撑。王海清是柏新医疗工程技术中心的一名高级经理,2010年加入公司至今,带领出一支25人的研发技术团队,重点研发血管内导管、鞘套装等介入耗材和血压传感器、镇痛药盒等重症耗材。
王海清 山东柏新医疗制品有限公司工程技术中心高级经理
我们致力于创新发展,公司目前已取得9项国内外发明专利,以及29项实用新型专利,我们目前有15款产品进入研发和注册阶段,已有2款产品通过创新申报,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预计今年年底我们能够获取到7个三类医疗器械的注册证。
“政策+服务”激活高新区了“医字系”产业发展引擎,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品牌价值621亿元,连续两年位居山东省制造业园区品牌价值第一位;拥有洁瑞等2个中国驰名商标、山东省品牌产品8个,主持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46项,产品远销欧洲、东南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集群规模近1000亿元。(周赞文 唐凯 张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