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全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根据威海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贯彻落实意见》(威安发〔2023〕15号)要求,制定了《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工作方案》并进行公示,公示期为30天。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请通过以下方式联系:
联系方式:5629318
联系人:孙旭刚
邮箱:whgqzwgk@wh.shandong.cn
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全生产委员会
2023年5月3日
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全生产委员会
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全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根据威海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贯彻落实意见》(威安发〔2023〕15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主要目标
2025年年底前,各镇(街道)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实现“六有”,即:有机构、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有培训演练,组建一支30人以上的综合应急队伍,建立基层应急救援站。村(社区)实现“三有”,即: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作制度,根据人员规模,单独或联合组建一支不少于10人的应急救援队伍。基层应急管理组织能力明显提高,应急处置水平不断强化,应急保障能力更加到位,防灾避险、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升。到2030年,建成组织指挥高效、统筹机制健全、风险防范精准、应急保障有力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强化镇(街道)属地责任和相应职权,明确承担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人员。镇(街道)成立应急管理工作指挥机构,镇长(街道办主任) 负总责,明确各成员单位责任,统筹协调辖区内灾害事故应急工作,第一时间做好灾害事故的先期处置和救援,日常工作由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村(社区)成立应急小组,由村(社区)主任担任组长,协助镇街做好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镇、街道,应急管理中心、建设局、社会事业服务中心、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自然资源和规划高区管理办公室、消防救援大队)
(二)应急管理制度体系建设。镇长(办事处主任)为应急管理第一责任人,定期组织研究应急管理等工作,协调解决工作重点难点问题;其他副职按照分工,协助做好分管领域的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工作。村(社区)主任为属地第一责任人,按镇街要求,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组织避险逃生、应急疏散等演练。镇街要构建应急、消防、公安等部门及企业、社会应急力量等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村(社区)要统筹物业、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建立信息互通、救援互助的应急工作机制。要严格落实“叫应”机制,制定好人员转移工作方案,应急状态下通过大喇叭、敲锣、吹哨子等各种方式,第一时间通知相关人员,组织转移、安置群众并做好信息报告。(镇、街道,应急管理中心、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消防救援大队)
(三)应急救援力量建设。镇(街道)综合应急救援队伍。2023年底前,依托镇街机关干部、民兵、森林防火队员等力量,建成一支不少于30人镇(街道)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并明确人员负责日常应急值守工作。村(社区)应急救援队伍。由灾害信息员、网格员、物业、楼长等人员组成村(社区)级应急救援队伍。2023年,200户以上人口的村建立不少于10人的应急救援队伍;200户以下人口的村可与邻村联合建立不少于10人或单独建立3至5人的应急救援队伍。居委会要建立不少于10人的应急救援队伍。灾害信息员队伍。2023年底前,建成信息报告员制度,以村“两委”班子工作人员为基础,充实部分党员骨干,在每个村(社区)设置2名信息报告员,实现A、B角全覆盖。企业应急救援队伍。根据区内企业多的特点,积极引导规模以上的企业建立应急队伍并加强训练;规模以下企业按位置相近、职能相同的原则,以安保人员为基础,建立联合应急救援队伍,并纳入属地管理与培训。社会应急力量。引导公益组织或志愿者组建社会应急救援队伍。相关部门要积极鼓励与支持社会各界参与应急救援力量建设,依法依规做好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工作,指导社会应急力量建立健全行动管理等制度,保持正规工作秩序。
应急救援队伍人员平时在各自岗位工作,做好灾害事故防范和预警信息传递,发现安全隐患和灾害事故后及时报告,应急状态下接受镇(街道)、村(社区)指挥,协助做好灾害事故初期应急处置相关工作。(镇、街道,应急管理中心、经发局、社会事业服务中心、消防救援大队)
(四)基层应急救援站建设。马山路消防救援站、吉林路消防救援站于2023年年底前,按基层应急救援站建设标准,增配相关物资装备,同时履行初村镇、怡园街道应急救援站职责。田和街道于2024年年底前,建成一处应急救援站,配备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物资。(镇、街道,财政金融局、应急管理中心、消防救援大队)
(五)应急能力提升建设。2023年底前,镇(街道)要根据灾害风险等级和受威胁程度,划分出灾害危险重点村(社区),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人员转移应急预案(或工作方案),明确转移路线、责任人和安置点。镇街每半年要组织1次综合性应急演练;村(社区)结合季节、地域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紧急避险等应急演练;应急救援站及其他应急救援队伍要开展应急救援行动演练,并参加协调联动综合演练。要结合全市370M应急通信专网建设,完善镇街应急广播体系。要加强综合应急物资库建设,储备相应物资,满足“救早、救小”需要。(镇、街道,财政金融局、应急管理中心、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消防救援大队)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街要及时研究部署应急管理重要事项,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工作取得实效。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合作、各司其职,发挥专业优势,强化支撑保障,共同做好各项工作。
(二)加大投入力度。要将基层应急能力建设资金纳入区财政预算,逐年安排预算资金,逐步配齐必要的办公场所、设施以及应急装备、车辆,保障应急管理、值班值守等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镇(街道)、村(社区)要结合自身实际,在节约适用的前提下,逐年储备应急物资装备,并建立日常补充机制,定期维护保养。
(三)强化协同联动。建立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实现各类救援力量互联互通,逐步形成协同应急、合成应急的工作保障。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积极参与应急救援站、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等工作,营造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附件:1.基层应急救援站建设标准
2.镇街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标准
3.村(社区)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标准
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全生产委员会
2023年5月3日
附件1
基层应急救援站建设标准
一、分类建设
1.镇街辖区内有消防救援站的,不必重复建设,结合辖区内事故灾害特点,按标准增配相关物资装备。
2.镇街辖区内无消防救援站的,可采取队站结合的方式建设基层应急救援站。
二、基础设施标准
基层应急救援站应当有值班室、物资库、会议室、备勤室、等业务用房。
三、装备配备标准
1.车辆配备:至少应配备1辆应急保障车、1辆消防救援车。
2.灭火装备:配备一定数量的灭火器、接力水泵、风力灭火机、高压水枪、灭火弹等灭火救援装备;配备铁锹、扫把等森林灭火器材;配备一定数量的防火服、安全帽等个人防护装备。
3.水域装备:配备一定数量的救生圈、救生衣、救生绳等;有条件的,配备一定数量的潜水服等个人防护装备,可及时调用冲锋舟、橡皮艇等装备。
4.绳索装备:配备救援绳索、缓降器、抛投枪等救援装备;有条件的,配备一定数量的山地单兵套装。
5.机械装备:配备发电机、排水泵等必备装备,能及时调用挖掘机、推土机、自卸车等其它装备。
6.通讯装备:配备一定数量的对讲机、卫星电话。
7.其他装备:配备一定数量的应急照明、手持扩音器、防护服、防护手套等装备器材。
8.装备器材应实行统一登记、分工负责、定人保管、定期保养、定时检查、责任到人;要定点放置、摆放整齐、固定牢靠、清洁完好、不准挪用、随时处于应急备用状态。救援、训练和演练使用过的装备器材要及时回收、清点、清洗、保养,确保完整好用。
五、制度建设及综合管理
1.建立健全队员管理、队伍出动、现场检查、业务培训、科目训练、装备设施、应急演练、救援总结、专家管理、考勤和奖惩等日常管理制度。
2.建立健全队伍出动、现场检查、业务培训、科目训练、应急演练、装备出入库、装备维护保养、考勤等工作记录台账。
3.协助或参与相关部门开展预防性安全检查活动,对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组织研究并向有关部门或单位提出意见建议,建立区域内应急救援对象的应急救援数据库。
4.建立健全与辖区重点企业、单位、村(社区)的应急联动机制,经常性组织开展联合培训和演练,形成协同作战能力。
5.做好事故灾害应急救援的总结评估工作,积极探索应急救援的规律和有效方法并提出改进方案,提升救援的科学性、实效性。
6.应针对辖区内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风险特点分类编制抢险救援应急行动方案,定期进行救援演练,并根据演练情况及时对应急行动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附件2
镇街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标准
一、人员配备标准
1.镇街级应急救援队伍应明确队长1名,管理人员2名,并有相对固定人员24小时值班备勤。队长应具备从事相关灾害事故抢险救援经验、救援队伍管理知识和组织指挥能力;技术人员应具备相关行业领域救援经验。
2.镇街级应急救援队应结合当地实际,通过整合辖区内政府救援力量、企业救援力量、社会应急力量、民兵救援力量等组建队伍,配备具有灭火救援、森林消防、水域救援、绳索救援、建筑坍塌救助、医疗救护等经验丰富的专业骨干。
二、装备配备标准
参考基层救援站装备配备标准。
三、队伍管理标准
1.建立健全队员管理、应急备勤、业务培训、科目训练、装备设施、救援演练、救援总结、事故灾害管理、考勤和奖励处罚等日常管理制度和工作记录台账。
2.建立健全与辖区重点企业、单位、村(社区)的应急联动机制,经常性组织开展联勤联训、联合演练,提高协同作战能力。
3.有条件的队伍可成立党支部,按要求开展相关党建工作。
附件3
村(社区)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标准
一、人员装备配备标准
1.村(社区)级应急救援队应整合“两委”成员、网格员、民兵、卫生员、志愿者、物业保安等人员组建队伍,明确队长1名,副队长1名,有固定办公值班场所。
2.队员应做到懂消防措施、懂扑救家庭火灾方法、懂逃生自救常识,会报警、会使用灭火器、会扑救初起火灾。
3.村(社区)级应急救援队伍应配备配备一定数量的防火服、安全帽、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配备雨衣雨鞋、手电、应急灯、手持扩音器、绳索、救生衣、救生圈等常用应急装备。
二、队伍管理标准
建立健全定期联络、培训、演练制度,定期参与灾害信息员、网格员培训,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人员转移避险演练。
为进一步加强全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根据威海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贯彻落实意见》(威安发〔2023〕15号)要求,结合高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全生产委员会
2023年5月3日
征集期内,未收到反馈意见建议。
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全生产委员会
2023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