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冒热气的理论宣讲,把党的声音送入千家万户;有深度、有温度的志愿服务,让群众暖心又开心;精彩纷呈、热闹非凡的文艺表演,将文明之风吹遍乡村大地,吹进百姓心田……近日来,初村镇通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明实践活动,真正把思想学起来、阵地用起来、服务热起来,打通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关心群众的“最后一米”,让老百姓“心花怒放”,文明“百花齐放”。
“宣讲+乡村振兴专员”的碰撞模式,激发宣讲动能。为深入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充分发挥理论宣讲“传声筒”“放大器”“调音器”的重要作用,今年,初村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以乡村振兴专员为主体,打造“语润初心”宣讲团,用“宣讲+乡村振兴专员”的新模式,走进农户炕头、幸福食堂、乡村大舞台、村史记忆馆等场所,以理论宣讲和现场互动的模式,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宣讲走进农家,让新风吹进万家,持续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村民围坐在一起,认真聆听“语润初心”宣讲团的宣讲员结合着老百姓身边的鲜活事例,生活变迁,声情并茂地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
品牌实践项目,让志愿服务氛围“芳香四溢”。走出家门,约上三五好友,来到实践站,边听老师讲课边做手工,这已成为初村镇四甲村村民孙海芳每周的文艺生活习惯。“上个周做青团,这个周做杯垫。”在刘朝正看来,村里文化中心安排的课程有趣有料,附近生活的百姓不但便于参与,也乐于参与。
初村镇聚焦民众需求“一个目标”,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工作理念。采取对外引智、对内培植的模式,打造“爱吾老”老年人关爱项目、“多彩乡村”社会治理项目、“携手同行、筑梦乡村”服务项目等品牌,以项目带氛围,不断发挥群众引导群众、群众教育群众、群众感染群众的宣传引导作用。
现在,蓝白色的志愿者马甲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白色的蒲公英LOGO悬挂在各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手工陶艺课”“《如此生活》读书分享”“环保小课堂“等项目,涵盖群众所需所盼的方方面面。从炕头到树下,从室内到室外,实践项目的活动形式、活动内容、参与方式各有不同,不变的是文明初心与为民的宗旨。
“积分+反馈”健全机制保障实效。驾前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就是初村镇探索志愿服务激励机制“良性循环”的一个缩影。在这里有一家“信用积分超市”,面积不大,货架上却摆放着各式物品,小到香皂等洗漱用品,大到家用电器,每件物品除了标注价格,还额外标注有兑换所需的志愿服务积分。“积分超市”不仅实现了让“需求有回应”,让“志愿服务有价值”爱心的“双向循环”,还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爱心超市真正成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有效载体,用“小积分”推动文明新风大提升,进一步打通了教育群众、凝聚人心的“最后一公里”,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释放新效能。(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