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要闻>基层播报

【威海高区乡村文化振兴】初村镇:“小葵菇”种出“大产业”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近年来,高新区初村镇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引导辖区农业企业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涌现出一批产业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项目。夏日炎炎,威海广植田园综合体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植农业)也是一正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搭架子、修建大棚,而白灵菇的生产车间里更是一片繁忙,一排排菌包整齐地堆砌在架子上,仿佛在列队欢迎对乡村振兴的实战检验。



广植农业从2018年开始决心发展珍稀食用菌种植项目后,一共实验6个产品,选出最合适的白灵菇,但白灵菇传统种植方法为覆土种植,存在易连作重茬、对土壤破坏严重等弊端,且覆土种植受条件限制,产品规格等级较低,且产量不高,为解决这一问题,广植农业总经理邵正伟带领团队重点对传统种植模式进行技术攻关,将覆土种植转化为工厂化立体无土栽培,达到节约土地、提高产量、优化品质的目的。“这种栽培技术可实现自动化控制,精细化管理、产量稳定、质量上乘,在管理过程中人工和管理成本均较低,每亩冬暖棚可放置菌包5至8万棒,每亩产出2至3万斤。”邵正伟说。



目前,广植农业已经实现了从菌种研发、菌包加工、种植模式,到种植环节的管理控制,再到成品分类分拣、包装的全环节技术整合和局部技术重点突破,完善了白灵菇全产业链。后期既可以卖菌包,又可以卖白灵菇产品,实现双收益。



为了扩大产值,广植农业目前正在抢抓工期,修建新的大棚,计划建设总面积约4万平米。而大棚的修建不仅仅为了培育白灵菇,还有另外一个“宝物”——山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山葵的需求量同样与日俱增,统计表明,全球每年山葵的缺口约为3万吨,价格以每年8%的幅度攀升。为此,邵正伟抓住时机,带领团队前后经历了两年多的尝试,繁育改良从南方采购山葵,让其适应北方的环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改良后的山葵种子,在北方的大棚种植环境下,表现出稳定而优异的特性。



不仅如此,广植农业还与四川农学院和威海农科院合作研究,利用生物技术突破传统的种植模式,将传统的3年生长期转化为1年生长期,效率提高了300%。并将传统的自然环境种植模式转化为工厂化大棚种植,经济效益提高了3倍,同时确保了生产种植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产品产量和质量。“选择种植山葵,除了市场缺口大这一优势之外,还有一个优势是,山葵和白灵菇两种作物生长所适宜的环境条件相似,种植所需要的拱棚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农户前期投资建成种植拱棚,既可以种植山葵,又可以无土栽培白灵菇,这样最大程度减少了成本,也方便后期农户根据市场等因素,从两种作物中自由选择。”邵正伟说。

两种特色产业为广植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气象,“今年,预计到10月大棚可以建设完毕并投入使用,计划山葵育苗2000万棵,种植白灵菇20亩,也会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未来可期。”邵正伟看着一根根正在竖起的钢架,满怀期望地说。(丁淑红  窦亚飞)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