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要闻>部门动态

[区党政办公室]“福禄”绵绵 生生不息——记非遗技艺宫家彩绘葫芦传承人于芳

走进位于高区怡园街道的山东省非遗研培站,迎面就是被精心陈列的各式各样的彩绘葫芦。这些葫芦大小不同、形态各异,彩绘题材也根据长势各不相同,有寓意吉祥的花开富贵系列,有憨态可掬的十二生肖系列,还有恢弘大气的山海经系列,无不是构思精巧、栩栩如生。而赋予这些葫芦灵动与生命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于芳。



于芳,非遗技艺宫家彩绘葫芦第四代传承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威海非遗研培工作站负责人,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威海职业学院非遗导师,专注于宫家彩绘葫芦技艺的研究与发展已有20多年。在她的手中,无论什么形态的葫芦都能依形构图,制作出的葫芦在充满文化气息和历史厚重感的同时,兼具时代特色,曾先后荣获第十三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荷花杯”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金奖、首届 “振兴传统工艺·鲁班杯”大赛铜奖等国家级、省级荣誉。



宫家彩绘葫芦的制作主要分为种植、收获、去皮、阴干、上色、绘画几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是环环相扣,容不得半点马虎。在于芳看来,想要做好一个葫芦,其先决条件就是要心静,“葫芦从种植到收获一般需要3个月左右,去皮阴干也需1个月的时间,加上构思、制作的时间,没有一颗‘安静’的心是不行的。”于芳说道。



同样在非遗的传承中,更需要“静心”。一路走来,于芳听到过许多的“杂音”:“这葫芦做得再漂亮,一个能卖多少钱”、“现在的葫芦饰品都是工厂流水线生产的,和你这纯手工的也没多少区别”......每每听到这些声音,于芳都会淡然一笑,因为她深知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首要的使命就是要把祖辈的技艺原原本本地传承下去,赓续传统的文化血脉。“在形状不一的葫芦上画上各种各样的图案看似简单,却需要极大的定力和细腻的手法。虽然最后呈现的效果与流水线的产品差不多,但是我们可以顺着非遗传承这条‘线’能寻到我们民族的‘根’与‘魂’。”于芳表示,她从不考虑赚钱与否,只为不让“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技艺在我们手里丢失。”



如何让宫家彩绘葫芦“活”在当代,是于芳一直思考的问题:“非遗不应该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宫家彩绘葫芦技艺也不能是一个死物,而是一个需要不断更新发展的生命,我们要做的是赋予它更新更活的现代语言,找准传统与现代的临界点,让非遗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为此,于芳经常外出进修学习,先后拜访了油画家高泉、王征骅、唐承华,国画家刘明理、孟康,雕刻家周云华等众多名师大家,与他们进行学术探讨,得到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在名师大家的启发下,于芳对宫家彩绘葫芦有了更高更新的诠释和理解,创作理念、思路等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色彩上,于芳吸收现代审美元素,开始大量运用对比色和邻近色,在画面和谐统一中提高色彩冲击力;材料上,有国画颜料、油画颜料、墨汁、丙烯等大胆尝试,打破绘画题材的制约,让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技法上,吸收国画兰花的用笔技法,创造演变出一笔成型、色彩生动的兰花技法,让宫家彩绘技艺更加灵动;构图上,吸取国画的构图特点让整个画面更加错落有致;形式上,更是打破了技艺上的束缚,把烙烫、雕刻等创作手法与彩绘技艺融合在一起,进一步挖掘和创新非遗中蕴含的美。



如今,于芳又将宫家彩绘葫芦技艺传授给了儿子宫本一夫。在于芳夫妇的熏陶下,宫本一夫从小就喜欢美术,现在正在国外学习版画,正尝试着把西方版画与宫家彩绘葫芦技艺结合起来。“我把非遗技艺继承下来,并结合我的理解创新制作了山海经系列、敦煌系列、过程系列等作品。希望下一代也能按照他的想法创造出属于他的彩绘技艺,如此非遗一辈一辈传下去并生生不息,才能让祖辈遗存下来的传统文化开枝散叶。”于芳表示。(刘晓冬)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