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要闻>基层播报

[初村镇]以梦为“马”,为爱不凡

初见张立平,他正在初村镇东南村物业办公室忙碌着,墙上的一幅奔马图格外引人瞩目,而这幅图便出自张立平之手。

今年60岁的张立平是土生土长的初村镇东南村人,白天,他是物业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作人员,兢兢业业,服务着小区的居民。晚上,他就成为一名“国画师”,在传承中国传统艺术的道路上孜孜以求,坚定前行,勇敢地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40多年前,高中生张立平第一次加入到学校的绘画兴趣小组,便深深爱上了画画,当时条件有限,只能简单跟着老师学习一些素描、水粉,但这段难忘的经历却在少年的心中种下了一颗艺术的种子。

毕业之后,张立平忙于工作,便再也没有拾起画笔,十几年的时光一晃而过,一次偶然的机会,张立平前往文化名居,看到一位老师正在画国画,张立平立刻被这笔墨下的深邃意境所吸引,曾经心中那颗种子开始萌芽……



由于当时家人和朋友并不赞同自己画画,自己也觉得一个农村人,每天疲于奔命,这么高雅的艺术确实离自己太遥远了。但现实抵不过热爱,虽然没有勇气重拾画笔,但内心的热爱驱使着张立平每天下班之后都跑去文化名居看老师画画,风雨无阻。时间久了也引起了老师徐源良的注意,老师了解了张立平的情况后,便告诉他画画与生活并不冲突,并鼓励他重拾绘画梦想,通过画画来修身养性。后来,老师还送了张立平一些毛笔和宣纸,时间久了,两人便成了至交好友。

在徐源良的鼓励下,张立平开始练习画国画,刚开始并不了解国画的用笔技巧,对水墨的浓、淡、干、湿、焦、远近、大小等一窍不通,于是就上网学习,研究笔法。因内心特别喜欢马那种奔腾、积极、勇往直前的精神,于是他便学习画马。刚开始也会听到很多质疑声:“你一个搞卫生的,还去学这么高雅的艺术。”对此,他总是充耳不闻,他明白,这是他的人生追求,即使平凡的人也有追求梦想的权利。



“既选择了马,那就奔腾。纵有千难万阻,我只顾风雨兼程。”张立平也如同他笔下的马一样,选定了方向,便不畏困难,只顾奔跑。自此张立平将心思全部放在了画马上,每天都上网搜索有关马的视频,观察马的一举一动,也买了很多马的模型,他对马的观察非常细致,甚至对其骨骼、肌肉、褶皱都颇有研究,尤其是花大段时间研究马奔跑时的形态,这也体现在了他的画作中。

他也一路拜师求学,技艺不断精进。机缘巧合,他拜到了徐悲鸿弟子、中国著名美术家刘勃舒的学生吴开诚先生门下,在吴开诚的指引下,张立平的画技突飞猛进,他笔下的马神态更灵动,气势更宏伟。



“没想到自己一个农村人,能有机会得到大师的指点,内心十分荣幸,也十分感激,特别珍惜和吴老师学习的一分一秒。”张立平说道。自此,他更加发奋,更加刻苦,成为名副其实的“马痴”。下班回家后吃两口饭就到画室画画,直到肩膀画酸了,腰画僵了,一看时间深夜了。“痴迷的时候,看着天空的云彩也能想象着马的样子,做着梦都想着马的神态,梦醒了,不管几点,都会立马下床找素描本,赶紧把马画出来,然后再接着睡觉。”张立平笑谈道。



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于当前,随着对国画越来越深刻的了解,他的热爱也越来越深。6年前,他自费前往北京国展班去进修山水、花鸟,每周往返威海与北京两地,这样的日子他坚持了将近一年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他在国画圈子里也小有名气了。



张立平心怀国画之志,他一直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国画正是不可缺少的一种,其一笔一墨皆修身养性。国画的线条、墨色、构图等都讲究平衡、和谐、意境,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在绘画过程中需要凝神静气,全神贯注,将内心的情感融入作品中,不仅磨练了心性,更是陶冶了情操。”



如今,张立平也收了两个关门弟子,并且完全免费教学,他表示:“既然人家有心要学,我必将毫无保留,自己年轻时吃过很多苦,如果能帮助他们绕过这段弯路,也是甘之如饴,只要能把国画传承下去,把中华文化传承下去,我也乐此不疲。”(丁淑红)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