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要闻>时政要闻

【科技创新】国内首台!少伯医疗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破圈”在即

少伯医疗科技(山东)有限公司位于高区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E5号楼,近日,记者走进公司看到一片繁忙景象,二楼生产车间一次性使用药液转移过滤器正在加紧生产中;三楼车间已装修并验收完毕,即将用于研发生产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

“这台神外手术机器人是国内唯一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医疗机器人,填补行业空白!”公司总经理胡武廷说起话来利索爽朗:“我们在3月份与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目前已经把第三代神外手术机器人软件系统开发出来了。预计9月初步定型,再进行装机测试,10月初新车间将全部投入使用。”



成立于2018年的少伯医疗,拳头产品是一次性使用药液转移过滤器,是企业具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产品。2023年6月,少伯医疗与天津华志计算机应用有限公司深度研发合作,推出最新升级版王炸设备——无框架脑立体定向仪,填补我国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空白”。

一个主机控制系统,一个电脑显示屏,一个五自由度机械臂,一台手术机器人设备组合起来看似简单,但里面蕴含的技术领跑行业,突破国外技术护城河。据胡武廷介绍,天津华志在神经外科手术领域研发创新近20年,“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系统”是国家863项目产品,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3年推出最新升级版产品增加多靶点、多维融合配准功能等,与少伯医疗深度合作,布局并开展全国百市千县产品落地项目。

大脑作为人类生命的中枢,其手术难度可想而知。“眼前这台神外手术机器人属于第三代,完全无框架。医生初诊患者病灶大体位置,贴上马克贴,把CT或者磁共振影像资料输入手术机器人的软件系统,系统自动做出手术路径的规划和导航,穿刺点定位成功率99%。”胡武廷说。



不同于最初开颅手术,需要医生用肉眼观察病灶部位,第二代的框架立体定向手术,是用固定螺栓在颅骨上带一个大框架,医生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根据影像资料提前规划手术路径,一台手术大约需要6个小时以上,复杂且效率低。而发展到现在的第三代手术机器人,结合现代影像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逐渐形成神经导航技术,手术平均用时仅30分钟,定位精度达1毫米,创口仅2毫米,降低术后并发症,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痛苦。

“我们将神外手术机器人的零部件进行完全国产化,具有超高精度,极高稳定性,核心元器件全部由我们研发团队自主研发,经历2000万次实验的底层算法。”胡武廷说,基础坚实的技术储备,少伯医疗快速将神外手术机器人升级到了第三代,而且是国内唯一拥有CFDA证的从动式神外手术机器人。特别是五自由度机械臂的设计,更是打破国外机器人垄断,真正做到手术全过程360度无死角。

截至目前,少伯医疗已取得40多项专利,还有7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3项发明专利正在申请中。先进的技术实力和强大的研发能力使得少伯医疗在医疗机器人领域脱颖而出,并快速打开市场。从上市到目前,神外手术机器人在医院临床引用了130台左右,全国覆盖27个省,基本上国内头部大三甲医院都有使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国产手术机器人核心部件要国产化,特别是增强现实导航、专用机械臂的技术需求方面,走专科化、小型化的技术路线,都在少伯医疗得到了实现。没有固守眼前业务,少伯医疗还有更长远的思考。“我们预计2030年以后进入4.0时代,就是无框架智能型机器人立体定向手术,团队正在攻关完全可视化操作的手术机器人。”胡武廷说。

凭借持续投入和技术积累,少伯医疗迎来研发收获期:神经外科智能型手术机器人,将打造国内唯一可国产化供应链的智能型手术机器人,目前原理样机完成,型检样机正在研发中,预计2026年8月拿证。此外,二代通用型从动式产品已开展临床,预计2025年8月拿证。便携式已启动型检,四类耗材及配件技术方案已处于注册阶段。

“按照计划,一次性药液转移过滤器明年年底销售覆盖300家医院,产值5000万元。2025年,神外手术机器人实现量产,预计进入国内100家医院,市场占有率30%。”胡武廷说,少伯医疗将聚焦神经外科领域的前沿技术,优化提升AI算法和导航系统的可视化,手术机器人实现所有配件完全国产化,大幅降低制造成本和医院采购成本,助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让更多基层医院享受到质优价廉、精准、高效、易用的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谢菁)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