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2025年高区“大中小学科技贯通培养”现场会暨高区中小学生科技节开幕。本次活动以“智贯学涯,链创未来——大中小学科技贯通培养行动”为主题,汇聚政、校、企多方力量,通过科技秀场、成果展示、高峰论坛等九大核心活动,立体展现高区在构建“大中小科技贯通培养”教育模式上的探索与成果。
科技成果展是本届科技节的核心展区,分为“学生创新成果区”“高校科研转化区”“企业技术互动区”三大板块,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从基础教育激发兴趣,到高校科研引导方向,再到产业技术对接应用的育人链条。
在学生创新成果区,一支由透明水瓶与精巧尾翼组装的三阶水火箭旁,山大实验学校初三学生尹晨曦正为参观者讲解她和团队成员的设计。“我们借鉴多级火箭原理,实现三次推进。”她轻轻调整发射角度,继续介绍道,“它的核心奥秘在于确定每一级的水量和气压,我们反复测试很多次,才找到让火箭顺利分离、直冲飞天的最佳平衡点。”
与此同时,体育馆内的科技挑战赛气氛紧张。无人机竞速区,螺旋桨的嗡鸣声不绝于耳,小选手们紧握遥控器,全神贯注地引导无人机穿越一个个障碍。一旁的冰壶、Make X等赛区,同样是精准操控与团队协作的战场,学生们在实战中提升着科技素养。
当一行行代码成功运行,主控板灯光如预期般闪烁,“工信学堂”《炫彩跑马灯》的教室里响起了阵阵惊叹声,学生们正在工程师的指导下,学习编写简单的顺序逻辑程序。“当灯光按他们设计的顺序亮起时,抽象的编程逻辑变成了看得见的结果。”AI+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办公室刘星池说。这堂课,正是高区通过课程共建、师资共享、实践共创,将产业前沿技术转化为中小学课堂实践的一个缩影。
科技节还为学生们创造了走进高校、接触前沿的机会。山东大学(威海)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的专家接连开展高峰论坛,围绕科技前沿进行分享。学生们还走进山东大学天文台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史馆,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科技的魅力。
活动开幕式上,一批在科技教育工作中表现优异的单位和个人获得表彰;在科技秀场,科学实验秀、车模展示及全地形远程驾驶体验等引来阵阵喝彩;人工智能与创客工坊体验区中,科技企业带来了3D打印、VR/AR等设备,让参观者感受科技乐趣;跨学科路演则通过实物模型等展现融合创新的成果;紧凑高效的科技课堂说课,将贯通培养理念融入教学实践,为科技教育的深化持续蓄力……
从理念共识到实践落地,从趣味体验到深度研讨,从学生竞技到教师成长,本次活动全方位展现了高区“大中小学科技贯通培养”的扎实成效,更构建起“政府引领、高校支撑、企业助力、校园落实”的多元科创生态。
据高区教体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深耕课程创新,联合各方深化联动,充分挖掘驻地高校与高新技术企业的深厚潜力,打造独具高区特色的科学教育“教联体”模式。(于淑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