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园街道以“文化聚邻、居民议事、服务暖邻、文明润邻”为着力点,不断激活核心价值的“邻”聚力,全方位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和居民生活品质。
文化聚邻,厚植和谐底色
怡园街道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友善、和谐的价值观在社区落地生根,构建起全龄覆盖、文旅融合、楼栋联动的文化治理格局。
百姓才艺秀上,居民登台展示舞蹈、歌声、乐器演奏、小品等才艺,既展现对生活的热爱,也搭建了交流平台。邻里百家宴成为增进感情的温馨时刻,社区饺子宴上,居民分工协作揉面、调馅、包饺子,围坐分享生活点滴,温情弥漫社区。村运会点燃运动热情,飞盘、投壶等传统游戏让不同年龄段居民互动,充分体现“全域、全时、全龄”的品牌定位。
街角音乐会吸引居民游客驻足,主客共融的民俗体验活动让大家共同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火炬八街“街BA”赛事热度持续攀升,赛场内外洋溢着竞技激情与邻里温情,成为串联主客情感、彰显社区活力的特色IP。街道在周边设立游客共享服务站和微驿站,形成3公里服务半径的“暖心网”,既提供休息、咨询等贴心服务,也延伸了邻里节的治理价值。
云海社区的“文化长廊”展示居民书画、摄影作品及社区活动瞬间,丰富精神生活的同时增进邻里了解。滨州街社区以美德信用、幸福一家人为主题开展楼宇创作,将抽象价值观转化为生动画面和文字,居民参与创作过程中,增强了凝聚力和归属感,以“最小情感单元”激活邻里认同。
居民议事,践行民主理念
街道以“怡”起商量自治品牌为依托,搭建多样化协商议事平台,通过特色议事形式、强化群众主体地位、整合多元力量,让民主、公正的价值观落到实处。
祈顶山社区的“书记茶话会”上,社区书记与居民围坐品茶,坦诚交流,从“不定时接待”到“固定时段议事”、从“办公室办公”到“茶桌前交流”、从“你说我听”到“促膝长谈”的转变,让民主协商更接地气。钦安社区“饺子桌议事”将议事融入生活场景,收集100余条治理建议,涵盖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多数得到有效落实。
“邻里共建”中,楼长牵头组建议事小组,通过“敲门行动”收集诉求,形成涵盖生活服务、环境安全等方面的民生提案。“居民提案行动”中,31个志愿服务项目同台比拼,优秀提案落地率达100%,实现从“政府端菜”到“群众点菜”的转变,让居民从“旁观者”变身“决策者”。
街道创新引入“邻里合伙人”机制,整合物业、商家、高校、居民等多元主体力量,多名个人和多家企业成为“邻里合伙人”。物业参与环境整治和设施维护,商家提供场地物资支持,高校师生开展知识讲座和志愿服务。16家企业获评“最美邻里合伙人”,各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精准服务,传递温情暖意
街道始终聚焦特殊群体关爱、志愿服务引领、精准需求对接,让诚信、友善的价值观蔚然成风,让社区成为充满温情的大家庭。
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定期开展“敲门送饺+倾听日记”服务,将饺子送到高龄独居老人、残疾人家中,陪老人聊天并记录生活困难与诉求。“四点半课堂”为双职工家庭子女提供课后照料,志愿者辅导作业、组织绘画、书法等兴趣活动,既保障孩子安全成长,也解除家长后顾之忧。
“小青鸟”志愿者在公益大集中维持秩序,为居民提供义诊、义剪等服务;“银发志愿者”参与社区巡逻,关注安全与环境卫生,同时充当邻里纠纷调解者。街道还组织旧书换绿植、跳蚤市场等活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增进邻里交流,让互助友爱蔚然成风。
街道创新推出“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三单联动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收集居民需求,整合社区内外公共设施、社会组织、高校医院等资源,策划推出系列服务项目,让居民获得感持续提升。
文明同行,涵养社区新风
怡园街道通过推广绿色生活、选树先进榜样、制定文明公约,培育文明新风尚,提升居民文明素养,让文明、和谐的价值观扎根社区。
安海社区发放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玛珈山社区举办“纳凉时光学分类”活动,通过知识问答、模拟投放等互动环节普及分类知识。西钦村加大硬件投入,合理设置投放点,组织志愿者宣传监督;玛珈山社区“旧书换绿植”活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既增添生活绿意,又营造文化氛围,成为绿色文明实践的生动案例。
街道开展“最美邻居”“最佳楼长”“模范邻里”等评选,组建30余支“好邻居”调解队,310余名调解员及时介入邻里纠纷,成功化解邻里矛盾。
《邻里公约》《楼道文明公约》涵盖卫生、设施保护、邻里关系等内容,提升事务协商解决率。泰和社区针对噪音扰民问题制定《噪音管理公约》,成立“宁静守护”队巡查监督,有效改善社区生活环境,让文明共识转化为行动自觉。
街道将继续深化“邻里+”理念,拓展“邻里合伙人”资源,优化“怡”起商量机制,丰富全龄友好活动,持续激活核心价值“邻”聚力,绘就幸福怡园崭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