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外公布了国家高新区在2024年的发展成绩单。2024年,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超过了19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超14%。其中工业增加值9.8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超24%。
今年以来,各地高新区的企业都在忙些什么?
走进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记者看到,这家机器人生产车间一片忙碌。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不仅实现了全产业链的自主研发,眼下还做到了深海机器人的模块化设计,可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个性化需求。
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车间主任 王木林:我们正在做的项目,有一个国家重点项目,还有600匹马力的铺缆机器人的收尾工作,深海挖沟机、水下打捞爪,大约能分成七八个团队。
走访全国各地高新区,记者发现,许多像这样练就独门绝技的企业,都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它们活跃在智能装备、合成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新赛道上。
国家高新区: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如今高新区里不仅有这些身怀绝技的企业,在很多高新区里,围绕着一个产品,众多企业集聚在一起,互相促进,开展技术研发合作,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下一步,国家高新区还将在哪些方面发力?又有什么新目标?
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将推动在国家高新区布局更多高能级创新平台,集聚培育一大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高新区各类创新主体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健全国家高新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 吴家喜:鼓励国家高新区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检验检测、技术转移等服务机构,打造高能级孵化载体。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在国家高新区转化落地。引导更多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此外,还将推动国家高新区做优做强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深入推进强链延链补链,促进跨区域产业协同,深化“一带一路”科技园区合作,实施新赛道培育行动,积极发展首发经济,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