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要闻>基层播报

[初村镇]科学精耕解锁乡村“致富密码”

“春争日,夏争时。”每逢春夏交接,正是薯苗扎根、孕育甜蜜的黄金时节。当初夏的风拂过大地,初村镇融安片区的千亩红薯田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在经历了冬耕、育苗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后,今年的红薯已全面开种。

站在长夼店子村的田埂上放眼望去,农机在田间来回穿梭,翻地、盖膜一气呵成,十几名村民分散在田间,弯着腰熟练地插苗,每垄间距、株距都经过精确控制。另一拨提着水桶浇水的村民紧跟其后,精准灌溉在新插的薯苗旁,一株株嫩绿的秧苗在阳光下舒展开来。



谈及红薯种植,融安片区联合党总支书记,长夼店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元振江打开了话匣子:“以前我们搞红薯种植,大多靠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经验,收成好不好,很大程度得‘看天吃饭’。现在经过专业指导和学习,我们转变了观念,讲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看似麻烦了,实则事半功倍。”元振江边说边蹲下身子,轻轻拨开土层,查看薯苗的扎根情况。

眼前这片红薯地曾因零散种植效益低下,如今通过跨村联建、抱团发展的新模式焕发生机——以长夼店子村为中心,联合小河北村、小馆村、长夼村三个邻村组成的融安片区,曾经的零散田块逐渐连成产业带,千亩红薯种植基地靠着科学化、精细化的统一种植和管理模式,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融安片区今年的红薯种植规模超过1000亩,品种有烟薯25、红春香、紫薯等。元振江介绍,红薯种植的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要想产量高,就得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

起垄、插苗、打水、封地,这些前期步骤在繁复且精细化的统一要求下进行,种植效率反而提升。得益于精细化种植,如今薯苗的成活率在98%以上。“以前苗的成活率低,现在掌握了科学方法,苗入土四五天就能稳稳扎根,给丰收开了个好头。”元振江笑着说。



头儿开好了,后续管理更是环环相扣。“藤蔓疯长就会不结红薯,水肥不足导致产量低,科学管理得掐着日子来。”元振江说。每隔20天左右追一次肥,20天、40天、60天各冲一遍水,40天左右开始控旺……无论是中期追肥还是控旺,时间控制精确而严格。

“过去用药控蔓,现在改用肥控,既环保又保品质,解决了农药残留偏高问题,效果也很显著。环保覆膜既保墒又抑制杂草,配合生物菌肥,结出的红薯又大又甜。”元振江细数着科学化精耕带来的诸多“甜头”。

在现代农业科技的赋能下,科学精耕正重塑着融安片区红薯产业的发展图景。“现在,普通品种的红薯亩产都在三千斤以上,好品种能达到五六千斤。”元振江说。红薯不仅亩产突破传统种植的“天花板”,更以更高的品质、更优的口感赢得市场青睐,帮助村民打破传统农业收益瓶颈,让红薯产业成为融安片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从长夼店子村驱车前往不远处的青旺农场,漫山遍野的苹果园映入眼帘。此时,苹果园刚过了坐果期,陆续进入人工疏果期。工人们按照技术员的指导,科学、高效地为果树进行“甜蜜的抉择”。

果园负责人介绍,农场种植了近200亩苹果,目前已经过了谢花和坐果期,接下来的疏果、套袋、摘袋都至关重要,主要依靠人工来完成。

过去拼产量,现在拼品质,这才是长久之计。“现在种苹果,不再一味追求产量,而是更注重品质。”果园负责人感慨地说,“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才是在市场上‘杀出重围’的关键。”如今,青旺农场的苹果凭借着优良的品质,每年都供不应求,收益相较过去有了大幅提升。

从千亩红薯地到精品苹果园,农业生产的“老把式”正被注入更加科学、现代的新内涵。在初村的田野上,由科学精耕解锁的“致富密码”,正随着春耕的脚步声悄然改变着这里的生产与生活。(李鑫慧)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