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布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感染动物和人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我国农业农村部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国家卫健委将其列为法定报告乙类传染病。家养动物中,羊、牛、猪、犬、鹿相对易感。部分野生动物羚羊、驯鹿等也可感染。潜伏期一般为14d-180d。布病不仅影响畜牧业发展,而且危害人体健康,从事畜牧养殖业、兽医及实验室人员或屠宰业人员均为易感染人群。
二、布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是什么?
布鲁氏菌病主要的传染源是患病或无症状的感染带菌动物。感染母畜流产或分娩时的胎儿、胎盘、胎衣、羊水、阴道分泌物等,感染动物的乳汁或者精液中均含有布鲁氏菌。
呈现典型接触传播特征,直接或间接接触均可造成传播,主要感染途径是消化道,也可通过呼吸道、黏膜、皮肤(尤其是带有伤口的皮肤)感染。患病动物在流产或分娩时向环境中排出大量布鲁氏菌,布鲁氏菌可以在适宜的环境中存活数月仍然具有传染性,动物接触布鲁氏菌后而感染。人主要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粘膜和破损的皮肤,接触布鲁氏菌而感染布病。布鲁氏菌也会随乳汁排出体外,人和动物可能因食用受感染动物的且未经杀菌的奶和奶制品而感染布病。
三、布病的症状是什么?
人感染布病后,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波浪热)、多汗、头痛、发冷、关节疼痛、疲乏无力、睾丸炎、局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疼痛等,严重者丧失劳动能力,孕妇可引起流产。动物感染布病后会导致母畜流产、不孕、胎盘滞留、死胎或弱胎,成年公畜感染后主要症状表现为睾丸炎和附睾炎、关节炎等,并可引起不育。
四、如何防止人感染布病?
从事动物防疫、家畜饲养、配种、挤奶、皮毛加工、屠宰等相关工作的人员是感染布病的高危人群,需要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在家畜饲养过程中应避免人畜混住,要有独立的接产室。从事饲养、接产、免疫工作时,应加强个人防护,如穿戴工作服、口罩、鞋套、手套等,工作结束后及时进行清洗消毒。一旦出现发热等不适症状,立即就医。
五、如何预防家畜感染布病?
一是加强饲养管理,规模化养殖场实行封闭管理,控制人员进出。二是科学防疫,按规定做好布病免疫。三是进行持续监测,淘汰阳性动物。四是严格消毒,做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圈舍内的排泄物。五是对各种污染和疑似污染物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六是规范补栏,选择没有布病疫情的地方购进牲畜,检验合格后混群。
六、为什么要对家畜进行监测?
疫病监测是控制动物疫病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监测能发现患病家畜,特别是能及时发现携带病菌而没有临床症状的病畜,将病畜剃除出畜群,消灭传染源,防止感染其他健康家畜或传染给人。监测也是确定畜间布病流行状况,及时调整和完善防控策略的重要措施。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各地疫控机构应严格执行国家监测计划和流调计划,定期对牛、羊等易感家畜进行监测。
七、为什么要扑杀患病家畜?
患病家畜会向环境中排出大量布鲁氏菌,污染环境。病菌在家畜群中长期存在,感染其他家畜,甚至导致人员感染。感染者可能丧失劳动能力,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对于阳性牲畜,严格按照农业部《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处置,必须扑杀,坚决拔除疫点,杜绝疫情发生、蔓延,消灭传染源并按规定程序上报,保护畜群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八、养殖场户日常主要预防措施有哪些?
养殖户应坚持自繁自养,不从外地引进牲畜,严格禁止从布病流行的省区和实行布病免疫政策的省区引进牛、羊等动物,防止引进患病和阳性牲畜。严格消毒制度,定期对环境进行清理和消毒,及时对牛、羊排泄物、流产物、死羔(犊)等污物集中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九、怀疑发生布病后养殖户该怎么办?
养殖户如果发现母畜流产,公畜发生睾丸炎、关节炎等症状时可怀疑发生牲畜布病。发现疑似布病病畜后,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立即向当地政府或者兽医防疫部门报告。二是禁止买卖疑似病畜,立即对疑似病畜及同群畜进行隔离、加强消毒。三是养殖户应配合兽医防疫部门采取必要的检测、补杀、免疫、消毒等防疫措施。四是严格执行“四不准处理”,坚决做到病畜不宰杀、不食用、不销售、不转运,并配合做好病畜无害化处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