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台量子计算机,里面藏着一个“神偷”,能瞬间破解我们的数据保护“锁”,该如何提前规避这样的风险?来自威海的渔翁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用四年的时间为信息安全装上了一扇“量子防盗门”。
近日,记者在企业展厅看到了这台名为“量子安全网关”的设备,目前,它正处于客户定制测试的关键阶段。不久后,它将为金融机构、电力能源行业的信息安全“站岗放哨”。
这台设备看似只是简单的颜色各异的线路和“写”满指令的电路板,但背后却大有“门道”。“光看外表,它就是个规整的机箱。”公司副总经理刘新田说,“但它的‘内涵’才是关键,我们给它装上了自己研发的抗量子算法和主程序,连最底层的‘思考方式’都做了升级。传输速度达到家用WiFi的40倍,是目前国内加密产品里的‘快准狠’角色。”
再好的设计,也必须经得起现实的“折腾”。前不久,电力系统的客户给他们出了道“随堂测验”——在复杂的电网环境中,设备需要随时应对一些特殊状况。“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给设备‘穿’上了电磁屏蔽,用双电源增加续航,还配备智能‘哨兵’时刻监控内部状态,防止意外发生。”刘新田列举的改动,最小处也要耗时一个月,但这些对于企业来说都不是最难的。
“最大的困难是,这条路没人走过,能参考的东西很少。”刘新田说,渔翁信息选择了最难也最可靠的路:自己研发“量子锁芯”(抗量子算法),并用硬件高效地做出来,保证安全的同时还不拖慢系统速度。更重要的是,他们决心从“锁芯”到“门框”都用“中国造”——国产CPU、国产内存,再适配国产操作系统,打造一套完全自主可控的“中国锁”。
这份对“安全”的执着,在渔翁信息其实一直有迹可循:起点,是一张1998年研发的密码卡。“别小看了它,当年这可是全国第一张达到千兆速度的密码卡,打破国外垄断,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张小卡片的成功,也让渔翁信息掌握了密码行业的“基本功”——怎样研究算法、设计电路、实现协议,为后来的“量子安全网关”研发打下了基础。如今,企业已从密码卡发展到覆盖芯片、板卡、整机、系统的全产业链布局。
二十多年间,渔翁信息从一张密码卡做到了量子安全领域的“排头兵”。刘新田说,背后的秘诀就两个字——创新。公司研发团队骨子里就是“技术控”,坚持“应用一代、预研一代、储备一代”。300多名员工里,一半是研发人员,每年都盯着核心技术啃硬骨头。这种“技术驱动”的劲头儿,让企业紧跟国家数字化、信息化的脚步稳步成长,每年保持20%到30%的市场增速。
“我们的产品在整个信息化系统里,就像家里的门窗和锁具。看着不起眼,但缺了它,整个‘家’就不安全、不踏实。”刘新田说,眼下,企业一方面根据金融、能源客户的需求,精细打磨着“量子安全网关”系列产品;另一方面,研发团队的“烧脑”攻关已瞄准更前方,今年将集中力量攻克大约10项核心技术难题,重点就是隐私计算和更前沿的量子安全技术。(员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