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怡园街道8.5万户居民中,有8100余户是“候鸟”居民。如何让这部分流动群体在“归巢”期间感受到家的温暖,并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成为街道基层工作在优化服务供给与创新治理格局过程中的一道关键命题。
社区“视频议事会”讨论小区管理的系列议题
“房屋托管代办”服务为“候鸟”居民巡查房屋状况
近年来,怡园街道以“怡”起商量居民自治为抓手,通过组建服务联盟、创新议事平台、吸纳“候鸟”居民进入业委会等举措,将“候鸟”居民深度纳入治理体系,让他们从社区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和“当家人”。部分“候鸟”居民聚居的社区还结合各自实际,探索出一条条独具特色的服务与治理路径。
林海社区 线上议事打破“不在场”壁垒
毗邻火炬八街、国际海水浴场等热门景点的林海社区,“候鸟”居民占比高达70%。过去,“不在场”是基层治理的最大堵点。因缺乏便捷的参与渠道和精准的信息触达,导致“候鸟”居民对社区事务的知情权、表达权长期“沉睡”。在一次公共区域设施维修民意调查中,因21%“候鸟”业主未能反馈意见而搁浅,房屋漏水、缴费滞后等问题更添隔阂。
破解之道,在于让“候鸟”居民真正进入议事核心圈。社区针对“候鸟”居民旺季集聚、淡季流动的特点,按“居住区+居住类型+兴趣标签”精准划分出16个楼栋级线上议事群,每个群都有1名业委会成员轮流担任群主,外加1名“候鸟”联络员,确保议事信息精准触达。群里每周定向推送社区动态,网格员24小时收集诉求并实时回应。
此外,社区每月15日固定召开视频议事会,支持实时留言互动与匿名表决,由专人整理诉求清单,会后48小时内通过议事群公示。同时,社区还联合1家连锁家政商户、2家物业公司推出“房屋托管代办”服务,网格员与商户志愿者每季度上门巡查房屋状况并建立电子档案,仅2024年就发现并及时处理顶层房屋渗水、管道老化堵塞等问题7起。
“以前房子空着时,管道漏水、墙体发霉都没人管,物业费交着不踏实。现在我们参与议事,有问题能摆到桌面上商量。”“候鸟”居民张先生感慨道,去年他曾提议增设户外晾晒区,今年夏天回来时发现晾晒区已改造完成。
怡海园社区 推出“三必须”提升居住环境
民宿、公寓超2000户的怡海园社区,曾受噪音、停车乱象困扰,治理工作一度陷入“居民投诉—被动处置”的困局。为打破这一局面,社区变被动为主动,推出“主动预防+精准管控”的治理新模式,设立24小时投诉专线,登记分流群众反馈。同时,明确网格员与物业巡查人员联动处置流程,确保30分钟现场响应。
在此基础上,社区牵头成立由居委会、物业、民宿代表及居民监督员组成的“民宿治理联席会”。联席会推出“三必须”刚性规范要求,所有房源须在显著位置公示含晚10点后禁噪等条款的社区公约,经营者须向租客宣讲公约中垃圾分类、公共区域使用等注意事项,出租房东信息须向社区备案。
一套组合拳下,相关投诉工单从去年的145件锐减至71件,社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候鸟”居民的居住体验也大幅提升。
金海滩社区 贴心护航让身暖心更暖
金海滩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距离金海滩直线距离仅50米,依托这一地理优势,社区将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爱心驿站”,设置“便民服务角”,配备免费充电插座、直饮水站、应急药箱、雨伞等物资,为“候鸟”居民和游客提供便利。
考虑到“候鸟”居民多是来此度假,社区还贴心地提供景区导览图、公交线路表、周边餐饮住宿推荐清单,让他们能更快熟悉环境、规划行程。夏季海边游客多,社区又增设了“清凉补给站”,免费提供绿豆汤、冰袋,为大家驱散暑气。这些看似细微的服务,像一股股暖流,让“候鸟”居民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
观海社区 巧用“候鸟人才库”反哺社区
观海社区部分小区老旧,“候鸟”居民对此意见较多。社区没有回避问题,而是主动吸纳“候鸟”居民加入业委会,让他们与常住居民一起商量小区路面维修、停车位改造等民生难题。
考虑到“候鸟”居民中不少人拥有专业技能,观海社区组织建立起“候鸟人才库”,并根据他们的专业特长,组织参与到适老化改造、健身器材维修等民生实事的落实推进中。这种“让专业人干专业事”的做法,不仅提高了社区治理的效率和质量,也让“候鸟”居民找到了归属感,更愿意为社区发展贡献力量。
在怡园街道,各社区因地制宜开出精准治理“良方”,让“候鸟”居民与社区真正实现了深度融合,激活了社区治理的“一池春水”,让社区决策更民主、更科学,也让这个“大家庭”更有凝聚力。(李鑫慧 陈逸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