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和街道,文明新风如春雨般浸润街巷角落,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这股新风的“魂”——它深度融入社区治理肌理,串联起多元精神空间,让“推窗见景、出门入园、转角遇艺”的幸福图景从构想落地为日常,更成为基层治理的“粘合剂”与“动力源”。
铸魂·红色基因凝聚民心
田和街道紧扣精神文明建设目标,以文化浸润涵养居民文明素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的方方面面,通过多种形式让其内涵生动呈现、融入日常、深入人心。
9月3日一早,笔架山文体公园的大屏幕前聚满了自发前来的居民,他们共同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各社区也有许多群众自发进行集体观看活动,工作人员表示:“观看阅兵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我们希望借此让居民,尤其是青少年感受到先辈的付出、民族的复兴以及国家的强盛。”
今年暑期,街道组织了四场红色研学活动,带领百余名青少年走进郭永怀事迹陈列馆、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等场馆,让他们亲身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
同时,街道创新宣讲形式,精心培育“小喇叭微宣讲”品牌,组建了由党员干部、专家学者、模范榜样构成的“分众式”队伍,用“身边事”阐释“大政策”,以“小故事”解码“大道理”。在“爱我国防”主题宣讲大赛中,宣讲员们以炽热的赤子情怀和多维视角,将威海的烽火记忆、身边的国防榜样、时代的担当使命熔铸为激昂人心的壮歌,让红色教育“活”起来。
润心·文化传承焕发活力
9月5日晚,笔架山文体公园内戏韵悠扬,街道邀请高区友缘剧社上演的大型古装吕剧《双生花》,吸引了众多居民驻足观看。该剧讲述了迎春和连翘这对孪生姐妹在封建帝制摧残下的悲惨命运,展现了纯真善良、忠贞不渝等人性美德。
街道深入挖掘吕剧这一地域文化中的文明基因,让老传统焕发新生机。在柴峰小学、大润发广场等人流量较大的场所,组织开展移风易俗小戏小剧活动暨非遗吕剧展演,吸引了众多“戏迷”。戏剧团以群众身边人、身边事为切入点,精心构思贴近生活的故事情节,用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语言创作出让群众听得进、听得懂、学得到的“小戏小剧”。
此外,街道还推出了非遗剪纸、京剧脸谱绘制、围棋启蒙等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更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聚力·创新实践激活治理
这个夏天,田和街道的青少年们迎来了一场科学探索的盛宴。编程启蒙、手摇发电机制作、趣味实验等课程,借助高校志愿者资源,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互动体验,激发了青少年的科学探索兴趣。
街道通过“公益+低偿”的创新模式,有效解决了家长“看护难”问题,同时为青少年提供了能力提升的平台。这些课程“小而美、小而精、小而优”,在寓教于乐中解决了辖区居民假期“带娃难”的困扰,为孩子们提供了更专业化、品质化的社区服务。
每月开展的“繁星课堂”培训,为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充电赋能。其中,沟通能力专题培训,有效破解了社区工作中“说了不听”“劝架反被斥”等现实难题,提升了网格员的沟通协调与矛盾化解能力。
面对老龄化社会需求,街道创新“银龄关爱”服务体系,推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系列志愿活动。还成立了“银龄智库”,鼓励退休教师、工匠等发挥余热,参与社区治理、文化传承,实现“老有所为”的价值追求。
如今,在田和街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深深融入社区治理肌理,更以多元空间为载体构筑起居民的精神家园。在此基础上,街道通过发挥文化嵌入效能,培育与时俱进的“邻里”文化、打造共生共融的治理生态,实现了寓文于治、以文促治的正向循环,让文明之花在这份滋养下绽放得愈发绚烂夺目。